第(2/3)頁 江寒眉頭緊皺的看著白衣士子,心中疑惑,這人對自己似乎是很熟悉。 白衣士子看到了江寒審視的目光,點頭笑了笑,江寒恍然大悟,原來是她。 慎到心中興奮,加上酒力的沖擊臉泛紅潮,見白衣士人有意論戰,直抒胸臆道。 “諸子百家,務虛論理者多,經世致用者少;懷古念舊者多,推動時勢者少;糾纏細目者多,緊扣大要者少,二位以為如何?” “妙!”江寒擊掌笑道:“三多三少,看來慎到先生推崇創新,注重致用了。” 慎到大笑著說道:“經世致用者,墨家、農家也;推動時勢者,法家也;緊扣大要者,兵家也。” 白衣士子輕笑一聲:“敢問先生,致商家于何地?” 慎到思慮了片刻:“商人機巧,所行之事皆為牟利,投機取巧之徒罷了。” “先生此言差矣。”白衣士子搖頭否認。 “商家將齊國的漁鹽運到諸國少鹽之地;將燕趙的皮革運往諸國來解蔽體之需;還將韓國的鐵石鑄造成農具讓各國國人能夠更好的耕耘。” “孔夫子尚有義利之辯,我等商家為何不能牟利?” “額…這……”慎到一時間無言以對。 義利之辯,說的是子貢贖人而不取贖金的事情。 子貢把這件事告訴孔夫子后,孔夫子非但沒有夸獎他,反而說他做事有失妥當。 子貢不解的問道:“夫子不是教導我,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么?賜(子貢名叫端木賜)棄利而取義,有何不妥?” 他覺得自己贖人而不取其抵償之金,是道德高尚的行為,為何夫子要反對這種做法? 孔夫子撫著長須,微笑著搖了搖頭道。 “圣人之舉事,可以移風易俗,吾輩的追求是以身作則,將教導施于國人,讓他們學到仁愛之心,而不是自己獨自去實行過分拔高的道德。” “現在魯國富者寡而貧者多,若是你贖人而取官府抵償之金,則無損于義;不取其金,其余魯國人就不會再像從前那樣熱衷于贖人了。” 子貢不笨,雖然比不上顏回師兄的“聞一而知十”,但也是“聞一而知二”,孔夫子的話,一點就透。 就在他贖人的前幾天,他的師兄子路經過汶水時,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謝他,送了一頭牛,子路便收下了。 孔夫子聽說此事后高興地說:“魯人必多拯溺者矣!” 子貢恍然大悟。 原來,他贖人自由,以為是自損財物做了一件好事。 然而魯國這條法律的用意,本是為了鼓勵每一個出國的人只要有機會,贖買同胞,事后可以得到等價補償,不會損失任何東西。 子貢的錯誤,在于自以為“取義棄利”的行為,把原本人人都能輕松達到的道德標準,超拔到了大多數人難以企及的高度。 今后誰若贖回魯人,再去領取贖金,就會被認為是不如子貢,是好利而不義的。 然而魯國富者少貧者多,沒有幾個人和子貢一樣,有足夠的財力可以保證,損失這筆贖金不至于影響自己的生計。 所以孔子才認為“賜失之矣”! 而子路救人,既有義,又能得利,必然會得到眾多的魯人效仿。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