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龍骨水車-《大秦:開局成為墨家鉅子》
第(1/3)頁
齊國臨淄,因為臨近淄水,故名叫臨淄。
淄水上源有石馬、南博山、夏莊、池上四條河流。
前三條又稱西淄河,后一條叫東淄河。
其中以石馬河最長,為淄河正源,石馬河發(fā)源于萊蕪縣和莊鄉(xiāng)望魯山西麓的大英章支溝,自西向東流,在博山謝家店與南博山河、夏莊河兩大支流會合。
雖然水路豐富,但是齊國的土地呈鹽堿性,而中原又是農耕文明,不適合種地的齊國就是一塊不毛之地。
當年姜子牙到達齊國之前,這里亂得不成樣子。
齊國原本是東夷,是帝辛打下來的,周邊存在帝辛舊部,他們不服從周王室的管轄,所以打算趁著姜子牙沒來之前將整個齊國打下來。
還好姜子牙及時趕到,平定了這次叛亂。
隨著叛亂平定,姜子牙開始整頓時局,依法治國,齊國的政局逐漸穩(wěn)定。
緊接著一個問題就來了,齊國的土地鹽堿化嚴重,是姜子牙到了齊國后才發(fā)現的。
這時候的齊國由于土地問題,百姓非常貧窮,人又少,缺乏勞動力,就憑這幾點,齊國這個地方的發(fā)展?jié)摿镜扔跊]有。
傳統(tǒng)的模式肯定是不適合齊國發(fā)展的,姜子牙這位在商朝末年于朝歌市賣過酒、操過屠刀、對做買賣很內行的政治家就開始讓齊國發(fā)展手工業(yè)和商業(yè)來維持國家的生存。
他因地制宜,齊國靠海,漁業(yè)資源豐富。海水在岸上蒸發(fā)后又能形成海鹽,靠著這兩種資源,齊國人開始在西周各國間做起了生意。
幾百年下來,齊國真就靠著海鹽和海魚這兩樣東西發(fā)財了。
再加上齊國極力鼓勵民間女子養(yǎng)蠶紡絲,發(fā)展手工業(yè),齊國將海鹽、魚和紡織將生意做到了西周各國。
隨著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的日益發(fā)展,齊國在西周時期就已經是最為富裕的國家。
即便是到了戰(zhàn)亂不斷的戰(zhàn)國時代,齊國也可以稱得上是富甲一方,只是吏治不清,政治有些昏暗。
和都城附近絕大多數的廬舍一樣,孟鄉(xiāng)也是地處要道,筆直的官道兩側是大片的田地,但多數只零零散散種著些菽豆,少有冬小麥。
田間有三三兩兩的隸臣、野人穿著犢鼻褲,光著膀子在里面勞作,而土地的所有者士和國人也偶爾親自下地,不過多數時候是背著手在旁監(jiān)督。
去年的雪下得很大,下雪是好事,后世有一句話,叫冬天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
今年入春后雨水也很充足,年景很是不錯,可惜戰(zhàn)國時農業(yè)技術落后,不能善加利用。
去年冬至過后,江寒安排孟鄉(xiāng)的國人冬種,在各家土地上試行他的代田法,三個多月過去了,田里的小麥已經郁郁蔥蔥了。
只是孟鄉(xiāng)那一千多畝地,在臨淄附近這萬頃田地中太過渺小。
這三個月時間里,江寒也沒有閑著,他帶著墨家的近百個工匠,挖水渠,做水車,人都瘦了一圈。
這次來田里,就是想帶著田午看看,他幾個月辛苦勞動得到的成果。
孟鄉(xiāng)距離臨淄城有十幾里,戎車的速度并不快,行人頗多,有單衣布履佩帶短劍的國人,也有外披皂衣內著文采的各國行商,還有衣衫襤褸的隸民野人。
他們看到戎車后自覺的像道路兩旁避讓,因為駟馬戎車,是一國公子和卿大夫的規(guī)格,整個齊國能夠乘坐的也寥寥無幾。
雖然官道嶄新,卻并不開闊平整,甚至不如孟鄉(xiāng)寬闊的大路,白瞎了這大片的土地。
要想富先修路,只有交通舒暢,錢財才能更好的流通起來。
沒過多久,前方出現了一條河流,正是城南淄水的源頭之一石馬河。
河岸旁,有一條深深的溝渠,十幾個穿著黑色麻衣的大漢圍坐在一起說說笑笑。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静安区|
湘乡市|
安国市|
天镇县|
仁怀市|
房产|
秭归县|
洱源县|
沐川县|
白银市|
陕西省|
平潭县|
凌海市|
来凤县|
盱眙县|
乌审旗|
喀喇沁旗|
临夏县|
云霄县|
定南县|
上杭县|
张北县|
天气|
德江县|
邹城市|
嘉义县|
仁怀市|
汽车|
绥宁县|
通化县|
饶阳县|
古浪县|
铁岭县|
岐山县|
万全县|
宝清县|
斗六市|
宁海县|
英山县|
长白|
玛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