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微信消息提示音響起。 “恭喜你拿下兩項金像獎,我之前也不過只是提名過兩次而已,你又超過我了。” 是阮秋水。 “哈哈哈,明年你也能拿影后,等我將來再拿影帝才能趕上你啊。” “……哪有那么簡單,你是真的很難感受到別人拿一個獎有多不容易。” “感覺你這句話說完,我估計要至少等到十年后才能拿影帝了, 本來我覺得也就這兩三年,最多四五年。” “你又怪我啊。” “是啊,你要負責。” “……我睡了。” “嗯,早睡好。” “晚安。” “晚安。” 和阮秋水聊完,又回復了一群人發來的祝賀消息。 在睡覺之前,汪川點開了楊雪稚的聊天框。 這個時間點根據汪川的了解,楊雪稚應該已經睡著了。 去年有段時間,楊雪稚每天睡之前都會給汪川匯報一下, 說她要睡了,然后互相說晚安。 后來不知道在什么時候,楊雪稚停下了這個習慣。 “我拿到了。” 點擊發送。 沒有被拉黑。 汪川想了想,又發過去一只貓貓圖。 最后再補充了一句。 “你也要加油。” 不過發完之后汪川又感覺真有點兒太茶了,于是把貓貓圖和這句話都撤了回來,只剩下第一句話。 關燈睡覺。 房間里一片漆黑。 只有床上的一角亮著光。 手機屏幕的亮光照著楊雪稚紅紅的眼眶和撅起的嘴。 屏幕上在“我拿到了”和“你也要加油之間”,是消息被撤回的提示,她只截到了這張圖。 她覺得自己是在為截圖失敗,沒有完全抓住對方的小動作而感到難過。 只是因為自己的淚點變低,才會因為這件事流出了淚。 …… “恭喜。” 蔣穆舉起酒杯,對汪川示意。 “不如《藍》入圍戛納主競賽單元更令我開心。” 汪川放下酒杯笑了笑。 在金像獎頒獎典禮過后兩天,戛納電影節就公布了今年入圍主競賽單元的電影,其中《藍》代表國內電影時隔兩年之后再次入圍。 其實戛納的主競賽單元并不能直接說明電影質量就一定很高,盡管是從近萬部報名的電影中選出的不到二十部電影。 為了吸引全世界影迷的關注,以及與其它電影節爭奪全球首映權, 大多數入圍的電影還沒開拍前就因為導演的名氣受到了邀請, 若是電影無法如期完成,那就等到下屆參展。 如果想去隔壁威尼斯刷獎,比如覺得戛納競爭壓力太大或者認為類型更適合威尼斯……一般國內的影片會有這種考慮。 但對絕大多數影片來說,決定去歐洲三大哪一家參展,更現實和決定性的原因是制片問題,拍電影的時候就是通過電影節背后的當地國家和產業集團的融資支持,肯定沒辦法跑去另一家參展,不賺錢的文藝片的融資渠道真的很少。 電影節之間的競爭本質上就是后邊利益集團的競爭,最終才反映在各自培養的導演水平以及電影節的影響力上。 這也帶來了電影節“嫡系”導演的說法,能被“賞”一個嫡系的待遇,影片拍得稀爛,入圍主競賽單元也是輕輕松松。 所以其中只有一小部分入圍主競賽單元的電影,是報名提交申請通過審片之后才確定入圍的。 今年的《藍》就是如此。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