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為此一部分人感同身受地認為:“患者是需要藥來救命的,為什么正規制藥企業還要把價格訂為“天價”呢?是因為他們太貪婪,只想要更高的利潤,根本不在乎患者死活!” 而另外一部分人認為:“靶向藥之所以昂貴到要賣幾萬元,那是因為你能買到的已經是第二顆藥了,第一顆藥的價格是數十億美金。而且如果沒有利益的驅動,那么又如何能誘使藥企投入天量資金去研發新藥?如果沒有研發新藥,那么再便宜你也吃不到!” 媒體方面也紛紛報道科普華國抗癌藥產業現狀與前景,包括華國的一些相關的政策,如將部分進口抗癌藥關稅降為零等利好措施,就像程勇說的,相信未來會越來約好,希望這一天能夠早點到來。 針對這樣的爭議,有人寫了一篇標題為:《誰之過?》評論文章。 文章的內容,并沒有針對電影的劇情或者人物等等進行分析,而是專門針對爭議的熱點,天價藥合理與否? “《我不是藥神》上映之后,很多人感慨藥價過高才把人逼成這樣。 那么我們必須要知道一點,那就是藥廠定價高是為什么? 是因為藥廠有研發成本、生產成本和運營成本,藥廠要在市場競爭中生存下去,要養活科研人員,要購買實驗耗材,要有資金和動力研發更多的藥治更多的病救更多的人。 藥品不是食品,可以薄利多銷,藥品只有對癥患者這唯一銷售空間,藥廠必須在有限的專利保護期內面對有限的人群收回前期幾十年投入的高昂成本,藥價還包括了交給政府的稅錢。 一個產品能夠上市,是經過了企業市場調研和政府物價與質檢部門審核的,換句話說,這個藥價是消費者,企業,監管部門三方博弈所達到的一個制衡。在這個平衡點上,企業能夠盈利,政府能夠收稅,消費者也不會絕對買不起。 那么問題來了,那為什么大家會覺得貴呢?筆者認為其實最大的原因并不是因為正版藥廠追逐暴利漲價了,而是因為阿三藥廠的超低價打破了原有的市場平衡。 黃毛說過,就算把藥賣五千,也還是有人吃不起。世界上永遠存在“更窮”的人,那么降價要降到哪里才是個頭呢?所以,無論原版定價多少,它哪怕良心大爆發愿意賠錢賣,只要有人敢出價比它低,消費者總是傾向于選擇更低的。正版藥賣四萬,程勇賣五千和正版藥競爭。程勇賣五千,張長林就敢把撲熱息痛加面粉賣兩千和程勇競爭。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