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國公-《星臨諸天》
第(2/3)頁
“……主公,襄陽是大城,如今已為我軍所得,正好可以用來當做國都,”
孫向青看看趙元謹的表情,開口提議道:“主公已經據有整個荊州之地,麾下精兵十余萬,滄水節度使的名號已不再適合。為號令百萬軍民,宜盡快籌備稱王事宜,以正名分。”
周圍眾將神色都有幾分激動,主公若是正式稱王,必定會大規模加封功臣,屆時他們都算是開國元勛,這樣的榮耀非同小可,數百年才有一次的盛事。
趙元謹沉吟一下,眼神望向了身邊的秦烽:“先生以為如何?”
秦烽笑了笑道:“大帥如今的實力已不遜色于那個吳振策,稱王建國是應有之義,只是朝廷正統仍在,天下眾多諸侯如今都不曾稱王,或可再緩上一緩,等到基業更加穩固之后,再考慮此事豈不更好?”
遍觀主世界的歷史,急于稱王是歷代農民起義軍領袖的通病,只有少數頭腦冷靜的人是例外。秦朝末年,陳勝不聽張耳、陳余的忠言,過早稱王,結果導致內部分裂,將領不服從命令,最終被秦軍各個擊破,陳勝也兵敗身死。
元末的農民起義軍領袖也大多犯了這個錯誤。劉福通把自稱是宋徽宗第八代子孫的韓山童之子韓林兒推上皇帝寶座,固然有利于號召天下漢人反抗元朝,但同時也使元朝統治者把矛頭指向北方紅巾軍。
元朝的軍事實力雖不如建國之初,蒙古鐵騎卻依然很有戰斗力,加上北方紅巾軍活躍在中原和北方地區,對元大都產生直接的威脅,元朝統治者不得不全力對付北方紅巾軍,使劉福通的紅巾軍幾乎獨力承受元軍的重壓。
其他起義軍領袖如徐壽輝、張士誠、陳友諒、明玉珍等也紛紛稱王建立自己的政權,在強敵如林,稱王條件尚不具備的前提下,這種做法顯然是不明智的,稱王的結果只會招來更多的對手。徐壽輝、陳友諒、張士誠先后被殺或被滅,明玉珍占據偏遠的四川,也只能偏安一時,明玉珍死后,他的繼承者雖負隅頑抗,但無力抵抗強大的明軍,只好投降。
朱升提出“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在當時是富有遠見的戰略思想,尤其是“緩稱王”的建議被朱元璋采納后,對朱元璋勢力的生存發展起了很大作用。韓林兒、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軍當時實力最強,他們在朱元璋的北邊,朱元璋在政治上臣屬于小明王,沒有獨樹一幟,避免了樹大招風,四面受敵。由于有北方的紅巾軍對元軍進行阻擋,朱元璋才有時間和力量對付東、西兩面的張士誠和陳友諒。
遵循“緩稱王”的原則,朱元璋在消滅陳友諒后才自稱吳王,推翻元朝統治后才稱帝,建立大明帝國,成為名副其實的開國之君。在這場逐鹿天下的游戲中笑到了最后。
趙元謹如今面臨的情況雖有所不同,不過他這時候若是過早稱王,必定會引來朝廷的全力針對,北方的那幾家大諸侯,甚至胡人部落和某些隱世門派都會盯上他,由此引發的后果實在難以預料。
“先生所言不錯,這稱王之事就緩一緩也無妨。”
聽完秦烽的分析,趙元謹當即改變了主意,身邊的眾將雖有些遺憾,也不再說什么。話說他們都不是笨人,想通這一層利害關系并不難。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星子县|
桦川县|
东丽区|
景德镇市|
武宁县|
花莲市|
富顺县|
凌海市|
鄂州市|
中超|
石门县|
石首市|
晋州市|
临安市|
重庆市|
桓仁|
都江堰市|
乌兰察布市|
怀柔区|
阿鲁科尔沁旗|
岚皋县|
石景山区|
乌审旗|
江西省|
阳西县|
陇西县|
商洛市|
阿合奇县|
榆树市|
彭泽县|
云龙县|
河北区|
三台县|
阿坝县|
六盘水市|
安塞县|
金昌市|
察雅县|
道孚县|
建湖县|
柳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