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廮陶不攻自破,所謂的封鎖線就跟紙糊的一樣被撕開一道口子。 而趙泰先前錄的音也原封不動的開始實施,但這統計再分配的事情絕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 不過這些都有趙泰帶來的人處理,科舉選官,變法分田地同步進行。 而錢糧,還有軍械物資,原封不動的軍隊士卒,趙泰就全都笑納了。 城中一萬五千士卒,身體素質這些都符合趙泰募兵的標準,在這方面郭典跟世家還是上了心的,但結果卻是便宜了趙泰。 軍隊數量猛漲一大截,高艾從收編這些降兵后嘴角都咧到了耳朵根上去,每時每刻都是樂呵的。 當然愿不愿意當兵,趙泰采取的是自愿的原則,沒搞強制服兵役那一套。 結果退出的也僅有一千左右,剩下的還有一萬四。 至于他們是不是心甘情愿跟著趙泰,關鍵時候會不會反水捅趙泰一刀,這一點趙泰并不擔心。 打亂重組是其一,什長,百夫長及以上的將領皆由趙泰原本軍中選出的士卒充任統領是其二。 最關鍵的一點,他們也屬于分到田地的既得利益者,再不濟也是由家中所得,你說他們會反趙泰?說出去也得有人敢信才行。 更何況給趙泰當兵是有軍餉的,在拔除世家階級的時候,那錢是成箱的往上堆,也別管他們有沒有滿足領軍餉的時限,直接先發一個月的餉。 在趙泰這里軍餉是半年一發,一月以五百錢計,半年三千錢,也就是三貫。 少嗎?這其實很多了,普通百姓一月時間都不一定能掙到三百錢,還得除去開銷花費,剩下的也沒有多少。 而每月五百錢的軍餉已經達到了宋朝時下等士兵的水平,當然兩者到底是哪一方更值錢一些,那就沒那么好算了。 總之募兵制,軍餉不止是能保證士卒有相應的戰斗力跟凝聚力,更是一種讓他們不會輕易背叛的繩索。 換句話說他們不止是為趙泰而戰,更是為自身利益而戰,反叛趙泰對他們有什么好處?繼續去被剝削義務服兵役?繼續為奴為仆挺不直腰桿做人?繼續沒有自己的田地只能給人當莊戶? 無論每一條想必都不會有人需要,站在趙泰這一邊就是站在他們這一邊,那趙泰又怎么可能會不敢用他們。 別說這一萬四,就是十四萬他也照用不誤。 士卒當義務兵當久了,還是頭一回見著錢,也就是領到工資,那種興奮勁就別提了。 不過給士卒發軍餉對趙泰的財政壓力也挺大,開始可以靠拔除世家來解決,迅速增強自身兵力,穩定地方,但之后就只能靠自身財政支撐了,畢竟這種事也就只有一回,不可能再有第二次。 因此他不止要進行變法,還得對現有的舊制度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經濟要發展,稅收制度也得大改。 但那是之后的事,他現在可沒時間去弄這些,在打仗呢去搞改革跟內政算是怎么回事。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