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韃靼人的海防衛所-《1640四海揚帆》
第(3/3)頁
這肯定不夠,所以山東維持面上的海防依然要靠衛所。
明朝后期有2大毒瘤,宗室和衛所,所謂文官士紳與這倆世襲貴族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明朝在衛所世襲軍官身上消耗了無數社會資源。
衛所世襲軍官家族既有人繼承軍職,也有人考科舉做文官,同時掌握地方文武大權,形成一個可怕的衛所士紳體系,這些衛所軍官家族優免徭役不納田賦,山東更是全免徭役。
如山東成山衛,這個最小的衛竟然有高達17個世襲指揮。
朱元璋設立衛所時說的養兵百萬,不耗百姓一文那是徹頭徹尾的扯淡。
邊疆地區有分地的空間,但內地、沿海衛所只有很少的地能用于耕作,衛所從一開始就依靠地方截留銀糧養兵。
百姓何辜?哪里養得起那么多貴族。
朱元璋、朱棣留給后人的衛所軍戶既是明朝的統治基礎,也是滅亡明朝的根本原因。
明朝后期既要維持鎮戍制下的野戰部隊,也要維持衛所世襲軍戶,這是不可能做到的。
崇禎帝大約是看明白了這個問題,歷代明皇,也只有崇禎有膽子對衛所特權開刀,某期進士,他未錄一個軍戶,但他也只能做到這種程度了。
韃靼人入關,他們不用背負明朝的包袱。但衛所積重難返,改起來很復雜。
韃靼人整理全國衛所大體原則為取消衛所軍事功能,軍戶改屯丁,世官改流官,軍戶小兵成為佃農,不再是世襲軍官的農奴,如民戶一般納糧征稅。原本供養衛所的地方截留銀糧上繳中央,只此一項,就給韃靼朝廷帶去1000萬兩的中央財政收入。
韃靼人考慮到實際困難,所以在順治初年整理改革全國大部分衛所后,依然保留了山東海防衛所部分軍事功能。威海、成山、大嵩、靖海、靈山、鰲山六衛仍然像在明朝一般享有特權,不納稅不服徭役,錄取生員、舉人名額比民戶更多。
韃靼人后來也想把衛所全撤空,但阻力太大,撤不動。
山東文武,半個省的士紳全反對撤衛所。
軍戶考科舉有優待,衛所士紳自然在地方有很強的話語權。(最后終結衛所的是雍正那個愣頭青,他下決心用殺頭相威脅,才把山東沿海六衛撤干凈,軍戶改平民,照常納稅。)
當年明軍水師黃蜚率領登州數萬軍民泛海南下,撤空了登州城,但他不可能撤空膠東地區所有軍戶。這些剩下的軍戶成為韃靼人在山東海防重要組成部分。
用韃靼軍官的話說,邊海屯民與州縣相隔較遠,與衛官親近,偶有汛防不及之處,衛官傳呼,屯民立應,大有益于海疆。以綠營汛兵為核心,有事命衛所守備千總召集屯丁民壯上城固守或是協助緝捕,這確實是不錯的做法,但這只能應付小規模的海盜侵襲。
韃靼人此時尚未在全國修建澳門式海防炮臺,海防設施依然是明軍遺留下來的那些工事。韃靼人在登萊二府沿海6衛一共有100座炮臺,這些炮臺全是在衛所煙墩基礎上略加改建而成,并非永久式的炮臺工事。
所謂炮臺不過一個三層高的夯土堆,墩臺下有3間營房,頂上有間擋雨的木制茅草亭。
按編制,每座煙墩炮臺需要5名綠營兵駐守。這種海防設施就是做樣子給不懂行的上官看的,因為軍餉不足,墩臺平時只有1,2個兵看門,營房是空的,無人駐守。如果有上官來巡查,才會派人去做做樣子。
第(3/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闽清县|
龙胜|
太仓市|
左云县|
射洪县|
开化县|
塔城市|
孟州市|
科技|
澄迈县|
太仆寺旗|
隆德县|
光山县|
旬邑县|
敖汉旗|
纳雍县|
乐亭县|
横峰县|
威海市|
开鲁县|
新竹县|
油尖旺区|
旌德县|
永康市|
马鞍山市|
奉贤区|
黑龙江省|
启东市|
观塘区|
仪陇县|
公安县|
固安县|
乌鲁木齐市|
迭部县|
峨眉山市|
通州区|
改则县|
雷州市|
碌曲县|
太仓市|
黄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