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民族主義?剃頭留辮子?有時很重要,有時不重要。這也是為什么明末大面積出現軍隊反復倒戈的原因之一。 帶兵是很復雜的事情,這是做生意呢。可以理解為一種多方商務談判,是門生意,交易對手有很多。如果帶不動兵又真想打,無非臨難一死報君王。 將軍們沒人有岳武穆,戚繼光的才干,大部分還是走正常路線。一個好的將軍,通常都是個嘴炮黨,帶兵表面上嚴厲無比,聲色俱厲,實際上愛兵如子,士兵讓他干嘛他就干嘛。這是比較會帶兵的將軍,起碼做到孫子兵法所謂知己知彼里的知己。 最可怕的是那些讀了幾本兵書戰策,在意淫中決勝千里之外的菜鳥,被賣了還不知道怎么回事。這種人以帝都空降兵和讀了幾天數,懷揣報國理想,渴望封狼居胥、燕然勒石,幾個計策后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秀才最多。 明軍為提高軍隊戰斗力,邊軍將領們紛紛舍棄無用的營兵,轉向了奴隸制。用在營家丁這種半官方半家庭奴隸的方式養一支可以出隊見仗的小隊,減少談判交易對手,提高作戰效率。與五代的牙兵類似,克扣其他營兵軍餉,集中養家丁。把士兵當兒子養,這些在營家丁撐起了大明朝后期的軍事行動。 野豬皮做的更遠,他有個民族。奴隸制和衛所制把韃靼人全族塑造成八旗兵,不具備可復制性。而且這種建立在搶掠基礎上嚴酷的軍事奴隸制也沒有保鮮能力,隨著八旗入關,奴隸制在生產生活中重要性大幅下降,八旗的體系很快向綠營和明軍靠攏。旗主王爺,固山額真帶兵,一樣要跟底下的兔崽子們商量著辦,當然這個時候八旗高級貴族的談判能力還很強。 所謂官軍出隊見仗,很少真打仗。 如果是兩支實力接近的軍隊,主帥喂飽了銀子賄賂士兵,哄著大爺們出了營。 對面一樣的。 兩支軍隊接近,隔著兩個大炮射程,一般在2里以上。 隔空對罵,這種罵戰就是打仗。 稍微敬業點的軍隊,點炮放槍搞得戰場硝煙彌漫,實際根本打不死人。 廢話嗎,都是雇傭兵,出隊就是個意思,回去還要拿著銀子去找營外的小娘子快活,真打那不是腦子有病嗎。這不是中國特例,歐洲的雇傭兵時代這種戰例也比比皆是,意大利最明顯。可悲的是,就是這種把當兵作為生意的雇傭軍,戰斗效率也比唐朝的府兵、明朝的衛所兵強多了。 軍人很敏感,在隔空罵戰中能察覺出哪邊氣勢強底氣足,哪邊后頭還有更厲害的援軍。罵個把小時后,弱勢一方撤了,強勢一方看情況,或是追擊或是收兵回營。將軍們考慮錢、女人、任務等許許多多干擾因素后,決定是否投入家丁沖陣。 韃靼人各級官員都向北京請內廷之兵,請大≮韃≯兵,多數時候不是請來的那幾百八旗兵上了戰場真有決定作用。而是八旗兵在后,很明顯,主將得到北京重視,跟士兵的談判能力強。而且在八旗神話未破滅前,綠營兵在隔空罵戰和放空炮的戰斗中底氣更足。 八旗兵的旗號出現在戰場,大部分明軍就不敢罵了,氣勢不足啊。遼東曾經有過這樣的戰例,明軍與韃靼人隔河對罵。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