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閩江口拆遷-《1640四海揚帆》
第(1/3)頁
江風輕輕扯動著拉斐爾號的軍旗,艦隊在馬尾港下錨。
錨地西側為馬限山,東側為羅星山。馬限山標高約30米,羅星山標高20余米,兩山之間的距離不足700米。
世界海圖上的中國塔,羅星塔位于羅星山頂。塔身瀕臨閩江,20余米的小山加7層,30米高的寶塔,讓羅星塔成為閩江最顯眼的航道標,同時也是周圍的制高點。
藍天白云下幾行飛鳥,東去江水上的點點船帆,山頂古樸的佛塔,一副充滿中國意境的山水圖。
此時這幅寧靜深遠的圖畫卻被一隊夷人戰艦打破。
戰艦收帆停穩,黑洞洞的炮口伸出打開的炮窗,在陽光下泛著金屬的閃光。
各運輸船卸下36艘無甲板的帆艇。這種帆艇原型為大蓋倫上的長艇,排水量從15噸至25噸不等。單桅縱帆,裝3-4門佛朗機炮。25噸的帆艇其實有條件在船頭固定一門4磅加農炮,本次出征的艦隊沒有攜帶裝備加農炮的版本。內河水戰,靈活性更重要。槳帆并用的改良輕型帆艇在戰艦外圍構成巡邏線,也是守序控制閩江航行權最重要的武器。
第一波次登陸。岸上毫無抵抗,望遠鏡中,烽燧的哨兵點起狼煙,轉身就逃。
卡爾朗格曼隨臺北營行動,臺北的這個野戰營現在是聯邦陸軍實戰經驗最豐富的部隊,在濟州島和歷次對番社的掃蕩作戰中,官兵們手中的武器向外發射了足夠多的彈藥。部隊所欠缺的是會戰的經歷。
卡爾將臺北營部署在馬限山。
士兵們喊著號子,將要塞炮兵連3門12磅炮拉上山頂,炮兵按射界設置炮位。艦隊此行攜帶了一些臺北制造的竹筐、藤筐,此時在周圍強征的民夫已到位,工兵押著這些民夫在馬限山周圍挖掘泥土,裝入筐中拍實,用于修筑炮壘。
江南岸,一部登州兵登陸,設立了兩個觀察哨。
守序將艦隊交給托馬斯梅洛,跟隨輜重最后上陸,在羅星塔下建立指揮部。宋代修建的羅星塔毀于臺風,此時佇立在江邊的寶塔為萬歷年重修,尚未沾染上長江諸塔那被歲月洗刷至古樸的斑駁顏色。陸軍參謀們在塔頂層設置兩架大型望遠鏡,周圍形勢一覽無余。
貴州兵和登州兵兩部明軍登陸,按照部署,分出一半會水戰的人駕駛槳帆艇和征集到的戎克船在江面上游弋。明軍強征江上的水手為自己劃槳。明晃晃的腰刀和銀子對大多數人來說是個很簡單的選擇題。
當天夜里,貴州兵向東北方向閩安鎮出擊。閩安鎮距羅星塔約10公里,距福州約30公里。從羅星塔以下的后安至亭頭,兩岸群山連綿,江流曲折,而閩安鎮峽處地勢最為險要,江道深窄,最窄處僅有600米,是扼守閩江口的咽喉。戚繼光在福建抗擊倭寇,曾在閩安鎮壘石筑塞。如今城寨遺存猶在,卻沒了當年強勁的戚家軍。
馬尾港大部分官兵合衣而臥,工兵和民夫連夜趕工,以盡早完成防御工事。守序帶著衛隊登上馬限山的山頂,舉起望遠鏡向西北瞭望。一輪圓月高掛在天穹,皎潔的月光撒下地面,福州城的方向沒有動靜。
第二天,一個連的步兵與100名登州兵配合,沿著閩江向西北做火力偵察。馬尾與福州之間是一片海拔高度約300米的山地。這片山與江水水夾起來的狹長盆地大約有6.5公里長,2公里寬,盆地最西邊靠近福州的一側,山幾乎插到閩江邊,一條長約1.5公里的狹窄官道在山腳與江邊蜿蜒而過。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涪陵区|
陆丰市|
莱西市|
绥棱县|
抚宁县|
叶城县|
阳朔县|
怀仁县|
宾川县|
松江区|
易门县|
湖南省|
称多县|
邢台县|
冀州市|
东兴市|
桃园县|
象山县|
中牟县|
德昌县|
托里县|
乌鲁木齐县|
大邑县|
淮阳县|
凤庆县|
道孚县|
六枝特区|
南郑县|
康定县|
肇庆市|
鲁甸县|
江西省|
林甸县|
囊谦县|
恩施市|
盱眙县|
灵石县|
色达县|
富锦市|
石家庄市|
蓬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