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海南島的沙漠-《1640四海揚帆》
第(2/3)頁
府城開有東、西、南三座城門,因為瓊州一直是海防重地,防御設施齊全,城門處都筑有月城。曾櫻到后,府城防御是他最先整頓的對象。此時東門城樓上還有未拆卸的竹制腳手架,工程應該是接近結束了,城樓修葺一新,工匠人數并不多,在做的是一些外部的裝飾。
城門衛兵是海南衛本地的衛所兵,見到巡撫大人跪伏兩旁。
進了月城,四人甩蹬下馬。衛兵將戰馬牽到一旁,曾櫻領頭,邁步登上城樓。
在城樓最高的一層,士兵端來切好的西瓜。約是在井水里浸泡過,咬一口冰涼舒爽。
曾櫻揮著馬鞭四下指點,“我到瓊州三月,已經將雷州和瓊北各州縣跑了一遍。瓊山縣為粵西最富,出產不亞于江南一縣。可其他地方……”
曾櫻搖搖頭,繼續道,“僅定安、文昌二縣可與瓊山并論,臨高澄邁次之,儋州會同再次之。其余州縣,難堪大用。”
守序拉開望遠鏡,城市四周是稻田,綠油油的秧苗長勢喜人,林立的水車顯示這里的開發程度已接近了大陸發達地區。府城南門有美舍河,長約20多公里,貫通了幾公里外的南渡江。南渡江與美舍河上帆檣如林,人流穿梭不息。府城近十萬人口,物流交通多半依賴這兩條流速平緩的內河。因為河運的關系,開有水碼頭的南門是瓊州主城門,物資客商多由南門進城。
沈炎擺開瓊州府的地圖,守序一看不由笑了。
地圖本身很常見,但其上做出的標記卻帶著濃濃的聯邦風格。
瓊山、文昌和定安三縣畫上了網格,澄邁與臨高是斜線,儋州會同是橫杠,昌化、感恩、崖州、陵水、萬州和會同是豎線,島嶼中央五指山地區則是一片空白。
這是曾櫻仿照聯邦地圖風格標記的瓊州墾殖指數圖。
曾櫻現在掌握的瓊州耕地數是萬歷四十三年的統計,海南有383萬畝又5分耕地。朝廷的數據實際上肯定會有遺漏部分,位于島嶼中央等地的黎垌土地也不可能得到統計,以曾櫻多年為官的經驗,海南大約有420萬畝土地。
守序暗暗點頭,曾櫻的估計應當接近于這個時代的真實數字。民國時陳銘樞統計海南島有730萬畝耕地,這個墾殖程度在封建王朝時代肯定做不到。滿清一朝,統計中的海南耕地從未超過萬歷年的數字,一直是300萬出頭的耕地再加幾萬畝檳榔、橡膠等經濟種植園。
耕地雖多,但瓊州的土壤條件不好,現在的耕作技術比大陸也有差距。只有在瓊山、定安、文昌三個水利設施完善,土質較好,降雨也較多的縣水稻種植面積才較大。
明朝以前,瓊州一直無法實現糧食自給,全靠在大陸雷廉二地買糧。民國時海南人口240萬,每年消耗1000多萬石糧食,海南本島僅產850萬,需外購200萬。彼時是因為海南一方面種植了很多經濟作物,主糧種植面積不足,另一方面也是海南的畝產比較低。
海南上等田一年出產3石糧,中等出2石糧,下等1石。與臺灣相比,海南土地單位畝產是不如的。海南以1石田為數最多,雖然理論上可以一年3熟,但在沒有化肥農藥的時代,一年3熟是極罕見的例子。在瓊州靠近山區泉水和內河,得到充足灌溉的田地稱為近江田,能做到一年2熟,遠離內河旱澇全看老天的田地稱為遠江田,一年只有1熟。
瓊北臺地和瓊西昌化、感恩、崖州三地多沙土平原,其余地區也多磚紅壤和磚紅壤性紅壤等不利于水稻種植的地形和氣候。
此時海南的主糧并不是水稻,種植面積最多的是番薯。海南土質差,先民們最早種植甘薯,在美洲番薯引進后,海南很快就完成了主糧替代,成為全國最先普及番薯的地區。依靠這種對土壤要求較低的高產作物,海南在明末勉強實現了糧食自給。
農業與氣候密切相關,海南島大致可分為四個氣候區。
中部的五指山攔住了南風來的水汽,降雨充分。落后的黎垌居然是瓊州出產水稻最多的地區之一,雖然他們很多部落還處于刀耕火種的游耕階段,但依然能向漢民區出口大量稻米。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川县|
曲周县|
都江堰市|
汤原县|
南丰县|
三门县|
无极县|
兴文县|
镶黄旗|
桂东县|
禹城市|
隆林|
昭觉县|
扎鲁特旗|
五华县|
育儿|
梨树县|
嘉黎县|
西城区|
扬州市|
常宁市|
弥渡县|
香港
|
台山市|
临邑县|
惠水县|
唐河县|
三台县|
刚察县|
积石山|
沧州市|
关岭|
鄂尔多斯市|
略阳县|
托克逊县|
洛隆县|
商丘市|
台安县|
武清区|
斗六市|
三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