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海道經,中國行-《1640四海揚帆》
第(3/3)頁
汪匯之也也不在船上,守序對他說了去遼海的計劃,勾起了他會一會韃靼人的興趣,便答應了。守序大喜之下,送了他6艘船。
最近守序弄到了好幾艘戎克船。在雞籠繳獲了2艘,在臺南采購了3艘2號福船。前不久,潘學忠用兩艘船運來了第一批浙江漁民,守序接收了移民,并且買下其中1艘鳥船。守序把這6艘船全部送給了汪匯之。戎克船需要的水手少,汪澳主現在還有接近500人,原本乘坐6艘船是在水手之外保持了富余的戰斗力量,如今有12艘船,航行的人手倒也夠用。
3艘福船,1艘鳥船,外加8艘槳帆船,總共花去了價值5000兩的白銀和貨物。從福建商人的臉上,守序分明看見“賺大了”這幾個字。3艘福船長8丈余,雙桅,松杉木料,蔑帆無竹桁支撐,石錨棕纜,載重約80噸,活脫脫的破船。
雖說鄭芝龍的戰艦也是破船,但好歹他是用四爪鐵錨,硬帆有竹桁支撐。
若說戎克船,還是汪匯之原先那6艘船好,下廣船上福船的綜合船體。鐵力木也就是柚木建造的船身,福船式的上層建筑,有戰棚,硬帆可分張兩翼。雖無鐵錨,也同時裝備了石錨和柚木錨。
廣船v型底,橫搖幅度大,側漂較小,操控略佳。福船底近似u型,橫搖尚可。
福建缺乏廣東的熱帶硬木,造船用杉樹松樹,船身八九汛后就被船蛆吃到不堪風浪。但此時的明朝戰艦都喜歡用福船型,因為福船有戰棚而廣船沒有。廣船船身還會有竹棚,遇火易燃。福船的杉松船板太破士兵不在乎,反正官家有的是木頭和人工造新船。
送走了客人,守序揚帆再次踏上征程。艦隊包括南海號、拉斐爾號、梅爾維爾號和暴風號。阿勒芒調任后,守序只能自兼南海號艦長。
艦隊從基隆啟航,西南風向下,幾艘福船無法航向閩江口,讓守序瞻仰閩江馬尾的意圖落了空,只能下次再來了。艦隊過福寧外海,直航溫臺甬。幾艘福船即便是順風速度也快不起來,守序便趁此機會,對明朝的海岸線進行一些初步的測繪工作。
如果說從中國至馬尼拉是東洋航線,至金城是西洋航線,那么從廣州開始沿著海岸北上的航線則被稱為北洋航線。北洋航線歷史與西洋航線一樣悠久,天朝古人確實有天才。三國時就有了研究潮汐的專著,唐朝對潮汐的研究已經相當成熟。到了宋朝,中國先輩已經把從廣州至大沽口的航線完全趟熟,并且有了詳細的海圖。兩宋國家多有依賴海路之處,宋朝時的制度已經很完善了,沿著海岸線建有一系列烽燧,夜間會點起火把給海船提供導航路標。
到了明朝,曾在遼西任副總兵的茅元儀在著作《武備志》中收錄了《鄭和航海圖》,天啟元年在南京刻版刊印。只要有錢,明末的人都能看到鄭和星槎船隊的地圖,明朝的航海技術絕沒有失傳。
當然,只有海圖不行,還得有海經。
在南宋末年,金履祥建議宋軍由海路登陸大沽口,直搗幽燕。元軍攻占杭州后,此計劃的海經被元軍繳獲送燕京。元朝初年開通海上漕運實賴此經甚多。從金履祥的海經開始,經過元朝和明初未知人數的中國航海家對其進行增補,于明朝初年形成了《海道經》一書,著者佚名,似不欲獨占此功。
守序撫摸著手中的《海道經》珍本,由無數佚名的先輩付出了財富,人生甚至生命凝結成的這本只有幾十頁的小冊子。
華夏第一次亡國時,幾個不甘心華夏在韃虜鐵蹄下沉淪的海上勇者,試圖用大海來拯救中國。他們的心血之作,為《海道經》的起源。以南宋末年的技術條件,確實沒有成功的希望。
這本書中每句話的背后可能都是一個被歷史湮沒的故事,也許激昂的讓人熱血沸騰,也許悲壯到讓人潸然淚下。
守序的中國行,就由這本銘刻了亡國戰士心血的海經開始。
注:“底用廣船式,上用福船面,庶足涉鯨波而銷氛祲也”。從外觀上辨認中國古船型可能是徒勞的。
第(3/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岳普湖县|
长汀县|
大姚县|
安乡县|
资兴市|
奎屯市|
桃源县|
苏州市|
大方县|
二连浩特市|
澄城县|
铜陵市|
洛川县|
南投县|
阜新市|
延川县|
台东县|
怀仁县|
漳浦县|
城口县|
叶城县|
准格尔旗|
灌阳县|
沙湾县|
竹北市|
新河县|
富川|
通州区|
固原市|
昌都县|
宜黄县|
杭州市|
霍林郭勒市|
句容市|
兰西县|
清原|
南投县|
阳春市|
蓬莱市|
三都|
梁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