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不過,對材料要求極其簡單的造紙術,趙楓可是會的。 當即,趙楓便令人從各地運送造紙的材料。 首先是也運送一些桑木進許昌,然后是楊桃藤、黃樹等材料。 桑樹枝紋理均勻,經過長時間的浸泡褪色后,將里面白色部分取出,再用大鍋煮爛,曬干,然后在煮上一兩次,最后打撈出來。 這時候的桑樹枝,已經無柔軟,放在紙漿池錘爛之后,加水,再用楊桃藤、黃蜀等材料配置的藥水,來達到增加粘稠、凝固的作用。 然后在用竹簾將紙漿撈起,這就是紙張的原形。 這時候的紙,如同泡過的棉花毯子一般,結實還勻稱,經過小心的火烤之后,上面便能夠凝聚出紙張。 然后工匠將其隔開,紙便形成了。 這種工藝,已經達到了明清時期的水平,關鍵在于那神秘藥水的配置。 紙形成之后,趙楓試了一下,吸水性極好,毛筆落下,墨汁立刻迅速凝固,不會流掉,而且這紙的柔韌性也不錯,可以自如折疊展開。 當然,光是將紙造出來還不夠,趙楓還要將活字印刷弄出來。 這活字印刷精髓在于字塊是獨立的東西,可以多次使用,直接將字塊磨平磨光。 而造這種字塊的關鍵,在于陰文的書寫水平,不過,大漢儒學受到尊崇,這陰文得到普及,其中,以蔡邕等人為代表,都可以說是巔峰人物。 于是,趙楓又召集幾個大家入朝,精挑細選之后,將所有的文字,都做成了陰文。 不久,論語最先被嘗試使用活字印刷批量印刷。 趙楓更是親自操刀,等所有的字塊排版好之后,趙楓立刻拿刷子蘸墨汁,涂在字塊上面,然后準備的將紙蓋上,用手撫平,那些字塊上的墨汁,便印到了紙上。 墨汁很少,趙楓吹了幾下便已經干透了。 后面工匠立刻照葫蘆畫瓢,紛紛制作起來,這論語也出現了上百本,裝訂之后,上面的字跡工整,清晰可見,分明就是傳世的珍品。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