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表哥要倒霉了-《隆萬之變》
第(1/3)頁
明朝立國之初就設定了較完備的制度,其中對于鹽鐵茶更是在留步之一的戶部設立專門的衙門進行管理。
明初獲得鹽引的方法,主要就是開中法,開中法大致分為報中、守支、市易三步。
報中是鹽商按照明廷的招商榜文所要求的,把糧草、馬匹甚至是布絹、銀錢運到指定的邊防地區糧倉,向戶部換取鹽引;守支是鹽商換取鹽引后,憑鹽引到指定的鹽場守候支鹽;市易是鹽商把得到的鹽運到指定的地區銷售。
明初對灶戶的待遇是比較優厚的,往往分給灶戶草場、耕地,并免除雜役,又給工本米,一鹽引給一石。
但到了正統以后,灶丁生活日益貧困,其田產、草場多被豪強所奪,無場曬鹽,生產積極性受挫往往完不成煮鹽任務,也就只能破產流亡。
鹽產量不穩定,直接導致守支這步程序出現問題,商人繳納糧草、馬匹獲得鹽引卻遲遲不能從鹽場提鹽,整個販鹽周期被拉長,成本提高。
同時,一般的鹽商,就算手里有鹽引,也未必就能排隊領到自己的鹽,因為在這個時候還有一伙人可以大量獲得鹽引,這就是勛貴。
從成化朝起,就不斷有勛貴富戶向皇帝奏乞鹽引,至弘治朝,這樣的奏乞也是有增無減,慶云侯周家奏買兩淮殘鹽八十萬引,壽寧侯張鶴齡家奏買長蘆、兩淮殘鹽九十六萬引。
這些有權有勢之人插手鹽業,結果就是商人可能手里拿著鹽引幾年,幾十年也提不到鹽,因為鹽被權貴提走。
“商人則有守支數十年,老死不得支,而兄弟妻子代之支者矣。”
在此情況下,就有商人開始和灶戶直接勾接交易, 這就是私鹽的由來。
明初嚴刑峻法, 加之灶戶日子不錯, 自然沒有人鋌而走險。
但到了明朝中期,為了生活,商人和灶戶之間的聯系不可避免的就出現了。
魏廣德這段時間在府學可不是光看四書五經, 對于之前朝廷邸報也仔細琢磨過,畢竟他想要當官, 朝廷政策的變化是必須了解的, 光看大明律也不行。
以前魏廣德以為開中法是鹽法, 但是這段時間看書他才知道,其實茶葉也一樣適用于開中法, 過去聽說過的茶馬古道,其實就是商人按照開中法的要求獲得茶引,從而向周邊地區輸送茶葉。
不過到了弘治朝, 當時的戶部尚書葉淇對鹽法進行變革, 商人不需要向邊鎮繳納糧草等物資換取鹽引, 而是直接往南京戶部交銀子就可以。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悟县|
英吉沙县|
双鸭山市|
朔州市|
周至县|
宁城县|
荆门市|
桑植县|
浪卡子县|
新绛县|
上饶县|
祁东县|
广南县|
城市|
淮南市|
郯城县|
台东县|
南投市|
镇巴县|
兴海县|
恭城|
墨竹工卡县|
盐池县|
正安县|
蒙山县|
江西省|
台南市|
南雄市|
无极县|
威信县|
汤原县|
溧水县|
道孚县|
拜泉县|
乃东县|
丰城市|
梧州市|
札达县|
承德县|
廉江市|
田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