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功過相抵?-《隆萬之變》
第(1/3)頁
隨著倭寇重新退回大海之上,嘉靖三十一年四月起,劫掠浙江各府的倭患算是暫時平息了。
而在北京城里,那位至尊,也因此事大發雷霆后,大明朝廷的辦事效率終于有了些許起色。
“你們再琢磨琢磨,要是沒有紕漏,那我們就這么報上去。”
位于北京紫荊城東面的文淵閣內,嚴嵩、呂本和新晉閣臣徐階坐在上首,六部尚書居于下正在商量政務。
明朝最初沿襲元朝制度,設立中書省,置左、右丞相,但之后在胡惟庸案后,朱元璋罷中書省和宰相,權利回歸六部。
之后,又置文華殿大學士,為其顧問,這就是內閣的雛形。
而之后在朱棣登基稱帝后,一開始也是殫精竭慮,但屢次北征讓他感覺難以總攬政事,于是內閣制度應運而生。
閣臣之預務自此始,然其時,入內閣者皆編、檢、講讀之官,不置官屬,不得專制諸司。諸司奏事,亦不得相關白。
這個時候的內閣,還僅僅充當朱棣秘書的角色。
又是數位皇帝后,內閣權勢才逐漸坐大。
內閣大臣的建議是寫在一張紙上,貼在奏章上面,這叫做“票擬”,而皇帝用紅字做批示,稱為“批紅”。
不過在宣宗時,皇帝批紅成了象征,他直接把權利下方到了司禮監,由此有了內、外庭分治的說法。
明朝內廷、外廷的機構完全對稱,外有內閣,內有司禮監,外有三法司,內有東廠、錦衣衛,外廷有派往地方的總督、巡撫,而內廷派往地方的也有鎮守太監、守備太監等等。
這樣,內廷、外廷相互制約,才能確保皇帝的決策地位。
但是,這也造成了內外兩大政治勢力的爭權奪利。
“革浙江布政司參政曹汴職,回籍聽勘;停參議李寵、按察司僉事李廷松俸,下按臣逮問沒有問題。
可浙江巡按御史林應箕四月奏倭寇事,參海道副使李文進、分巡副使谷嶠等官員尸位素餐,當時推海道副史丁湛,并都指揮張鉄備倭,該辦辦,陛下的意思不能違逆。
可是這條陳,丁湛罷為民,以李文進代之,張鉄革回原衛,以周應楨代之,種種,就是對四月處置的完全翻轉,有失體統。”
徐階開口說道。
“林應箕說他們尸位素餐,可是他保舉的人在這次浙江倭禍中處置失當,難道不該糾正.....”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沽源县|
凭祥市|
修文县|
民权县|
台湾省|
青州市|
扎兰屯市|
合作市|
温州市|
黑水县|
积石山|
汶上县|
天柱县|
宣化县|
泰兴市|
凤凰县|
策勒县|
大城县|
九台市|
安徽省|
自治县|
民和|
英吉沙县|
抚松县|
沛县|
汤原县|
蚌埠市|
图们市|
建瓯市|
怀柔区|
芦溪县|
迁西县|
银川市|
玛曲县|
瑞金市|
湾仔区|
双柏县|
岳阳县|
开原市|
渭南市|
竹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