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單獨迎敵-《隆萬之變》
第(1/3)頁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號稱五千年歷史的中華文明始終都是在戰火洗禮中發展壯大,也很早的就形成了自己的戰爭思想。
但是在此時,因為遠途而來和不知底細,明軍就在和倭寇的初次交鋒中落到了下風。
安慶衛和廬州衛首先遇到的倭寇就是使用那些長的離譜的長槍進行的突刺,明軍槍手手上的長矛可沒人家長,自然非常吃虧,即便有盾手頂上,可也讓陣型一陣混亂。
而就在這個時候,那些手持倭刀的倭寇也快速跟進攻擊盾手,盾手身后的長槍兵還來不及支援就開始受到倭寇陣中弓手的偷襲。
這年頭,真倭使用的大體就是這樣的武器,倭刀利于劈砍,長槍是遠距離突刺,還有竹木和弓用于近距離平射。
不管是大明軍陣還是前朝,對弓箭的使用大多是集中弓手形成面打擊,近距離開弓射箭只會是將官和他們的親兵。
而且多為拋射,追求遠距離而不講究所謂的瞄準,目的不外乎是想要在接戰前打亂對手的陣型,甚至遇到意志不夠堅定的對手,就能直接射垮對方的沖擊。
所謂萬箭齊發,箭如雨下這些詞語可不是夸張的,在火器大量使用之前,強弓硬弩一直都是衡量一個國家武力的重要因素。
弓手射出箭觳里的十幾二十支箭就算完成工作,近戰可不是他們的任務。
而倭寇的弓手,手里雖然拿著唬人的長弓,但是其實拋射性能并不強,因為材質原因,他們手上的和弓更多的還是幾十米距離上的平射。
倭寇沖鋒的時候,少有的幾次拋射不過是為了吸引明軍弓手提前開弓以及制造軍陣的混亂,此時才是這些倭寇弓手作戰的時機,他們不斷瞄準明軍隊列中武力較強的士卒就是抽冷子一箭過去,和倭寇正面接觸的明軍陣型很快就出現了崩潰的局面。
隊伍里那些勇武士卒被倭寇弓手射中,不是當場喪命就是重傷無力再戰,對本就不高的士氣打擊更大,即便有將官在身后的鼓噪,也沒有絲毫作用,中軍的安慶衛和廬州衛的陣線開始不斷后退。
中軍陣型后退,直接讓立于陣后的幾位衛指揮的位置不可避免的開始后退,拉開了與兩翼的距離,此時本該完成合圍的兩翼只能開始后退,盡量縮小與中軍的間隙。
“衛所大旗怎么在后退。”
吳占魁和魏勐帶著手下眼看就要和對面幾百米外的滁州衛會和,完成對倭寇的合圍,雖然遠處還有一伙倭寇,但是這個時候他們也已經不怎么放在心上,可是包圍圈卻開始向后方移動了,這怎么整?
“中軍沒頂住?”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葫芦岛市|
阳高县|
金塔县|
乾安县|
措勤县|
华亭县|
巴塘县|
肥东县|
揭阳市|
胶南市|
南宫市|
定南县|
六枝特区|
津南区|
乌海市|
封开县|
金堂县|
岑溪市|
咸宁市|
巨野县|
竹山县|
江都市|
剑川县|
尚志市|
桑植县|
桓台县|
陇川县|
唐海县|
璧山县|
海门市|
个旧市|
南召县|
高台县|
涞水县|
苍山县|
阿合奇县|
徐州市|
达孜县|
都江堰市|
浑源县|
台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