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大殿內,徐庶站在易鵬的身旁,正在向其匯報這些時日以來,交州,以及倭島夷州島等屬地的政務。 聽完之后,易鵬笑道:“不錯不錯,沒想到不過短短數年時間,我們的交州便變的這般富庶了,糧倉的存糧堆積如山,寶庫中的金銀珠寶,琳瑯滿目,數量眾多,在這風雨飄搖的年代,恐怕也只有我們交州,才是最富饒的州郡了!” 徐庶也感慨不已,他知道,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成績,大部分都是眼前這個男人的功勞。 不是他開疆擴土,打下了林邑國,甚至海外的夷州島倭島,他們怎么可能收獲如此多的錢糧和黃金白銀。 尤其是黃金和白銀,都是成噸成噸的從倭島運送過來,看的徐庶眼珠子都快要掉下來了。 既然錢糧不缺了,為了提升他在百姓心目中的形象,增強百姓對交州政府的歸屬感,易鵬決定,在整個交州,實施仁政。 整個仁政大致可以分為三條。 第一,降低整個交州境內所有賦稅。 漢代以來,朝廷收取百姓的賦稅,大致有三個方面。 第一,田租,就是征收糧食。 第二,口賦,也就是人頭稅。 第三,徭役。 田租,指的是,百姓在朝廷的領土內種地,需要繳納一部分的糧食給朝廷。 當然,百姓每年的收成,都是波動不一的,年成好的,大豐收,自然收成極好,而遇上災害,甚至洪澇干旱,可能顆粒無收,血本無歸。 朝廷自然不能每家每戶去詢問收成,然后定下收取的田租多少,那樣太過繁瑣了,工作量太大。 一般來說,朝廷會根據不同地區,不同土質,以及不同的年景,定出不同的通產量,然后以這個作為標準,征收田租。 西漢初年,劉邦為了讓百姓休養生息,實行了‘輕田租’的政策,朝廷實行‘十五稅一’之法。 也就是,老百姓把田地里收成的十五分之一,上繳給朝廷,作為田稅。 到了文景之治時,這兩任皇帝都是大大的仁君,他們進一步減少了稅收,田稅減少了一半,達到了‘三十稅一’的程度。 并且,為了讓以后的百姓們,真正過上安康的日子,兩個皇帝把這個稅率,寫入了法典,使得其成為了定規。 兩漢以來,包括如今這個東漢末年,田稅都沒有變動過,都是‘三十稅一’。 或許有人會說,這不是挺好嘛。 三十稅一,似乎比現代我們交的稅,都要輕一些。 其實不然。 當朝廷腐敗了,他們想要弄老百姓的錢,有的是方法。 比如漢靈帝劉宏,為了能夠賺取更多的錢,他搞了一個‘田租附加稅’,即明文規定,每畝田地,征收十錢的附加稅。 所以說,這個稅率,根本就是一個擺設,如果朝廷腐敗了,他們想要剝削百姓,容易的很,設立各種苛捐雜稅就行了。 為了緩解百姓身上的壓力,易鵬頒布的第一個法令,便是取消所有田租附加稅。 以后,百姓只需要上繳一種田稅,那便是‘三十稅一’的田租稅。 三十稅一,這稅率已經很輕了,易鵬不準備更改。 畢竟,如果降的太低,便會使得百姓們懶惰起來,不再勤勞。 看看現代的歐洲一些國家,如德國,因為福利太好,許多德國人都選擇不參加工作了,整日游手好閑,無所事事。 他們即使不工作,靠著國家的福利,他們依舊能夠過上小康生活。 這導致的一個后果是,德國國內明明有許多沒有工作的小年輕,但是各行各業卻嚴重缺人,需要從國外引進勞動力。 這也真是諷刺。 人,天性懶惰,對他們太好,生活太過于沒有壓力,反而會催生這種懶惰。 易鵬可不希望自己麾下的這些百姓,一個個變成了大爺,啃老族,所以,適當的田租是必要的。 收上的錢,可以充實國庫,用來進行各種基礎建設,或者供養士卒,充當軍費,豈不更好? 第二個,是人頭稅。 西漢初年,劉邦頒布法令規定,百姓不論男女,從十五歲開始,到五十六歲結束,這期間,每人每年需要向朝廷繳納一‘算’,后世被稱為‘算賦’。(一算,是一百二十錢)。 而商人和奴婢需要加倍繳納,每人每年征收二算,也就是兩百四十錢。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