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前方鋪了一地的鐵蒺藜,在這茫茫夜色中,極難被察覺,太過危險,所以,倒不如掉轉方向,換一個方向奔走。 然而,他們剛剛轉頭,一陣鋪天蓋地的箭雨便從前方射來。 騎兵最怕什么? 第一,便是鐵蒺藜。 第二,就要數箭弩了。 袁紹在界牌關之戰,之所以能夠滅掉公孫瓚麾下三萬白馬義從,靠的就是八百先登死士和大戟士的配合。 大戟士擅長防御,而先登死士,人人手臂上配有弓弩,他們先是躲在大戟士的身后,等到白馬義從上前之時,他們突然出現,利用弓弩射擊,瞬間大敗白馬義從。 尤其可見,弓弩對于騎兵的殺傷力了。 哪怕是成吉思汗的蒙古鐵騎,跑到了先登死士的近前,恐怕也得歇菜,全被其配備的精銳弓弩射死。 在弓弩的輪番射擊下,又有一匹并州狼騎命喪黃泉。 “可惡!究竟是誰!” 呂布暴怒不已。 他感覺,今日外出時,真是沒有看黃歷。 前面,遇見了西涼兵,惡戰了一場,僥幸逃了出來,結果又莫名其妙的,步入了敵人的圈套。 更可悲的,他到現在,依舊不知道這敵人,究竟是誰! 后面又暗藏的鐵蒺藜擋路,前面又是箭雨,呂布一時之間,進退兩難。 好在左右兩邊,還有小路可以通行。 他不敢遲疑,立即率軍朝著左邊的小道逃去。 結果還沒有逃兩步,前面又出現了狀況。 只見前方,整整齊齊的擺放著一個個類似柵欄一般的拒馬槍。 拒馬槍,其實結構簡單,是古人對付騎兵的又一大妙招。 這種兵器出現很早,在春秋戰國便已經有記載,它的作用,是為了阻擋騎兵的沖鋒。 其結構,非常簡潔,就是將槍頭放在橫木上,槍頭朝外。 拒馬槍往往被放在一些要害地段,用來防止騎兵突襲。 拒馬槍能夠移動,而且移動起來極為方便,同時造價成本極低,非常便宜,隨便在路上削一些木棍,再找幾桿長槍,便制造完成了。 所以,到了清朝時期,它依舊被廣泛使用,甚至在近代,也時常有它們的身影出現。 有拒馬槍擋路,前方又不好通行了。 而且,在拒馬槍后,他能夠清楚看見有一道道人影。 有埋伏! 呂布心中一驚,一個不好的念頭在他心中浮現。 “某非,我又被包圍了?” 他立即掉轉馬頭,帶著眾人朝著右邊的小道逃去。 事實果然如他所料。 右邊小道上,同樣擺放了一排排的拒馬槍,同時,身后有人影晃動。 四面埋伏! 他果然是被包圍了! 怎么辦? 后方是鐵蒺藜,前方是箭雨,兩邊又全都被拒馬槍堵死了。 堂堂并州狼騎,竟是被死死堵在了這里,寸步難行。 而自始至終,他竟是連敵人的樣貌都沒有看見。 真是憋屈到了極點。 而這時,地面突然劇烈震動起來,仿佛有一頭巨獸,正在緩緩向他們靠近。 腳步聲越來越響,越來越近,漸漸,呂布終于看清了震動聲的源頭。 是一頭巨大的古猿! 地震聲,是對方的腳步聲! 看到這頭巨大的古猿,呂布心里一切都明白了。 冠軍侯! 這一切,都是冠軍侯給他設下的陷阱! ……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