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至于寫好人好事上墻,怕是也沒有幾個人看懂。 這兩個亭子應該是相輔相成的。 但怎么會有村民專門來縣衙聽宣講呢? 百姓都是本能的遠離官府衙門,以免粘上事,誰會往眼前湊。 王主薄引著吳楚進了縣衙大門,指著左右道:“吳大人,這兩邊是賦役房。” 吳楚打眼一瞧,從縣衙第一道大門到第二道大門之間足有百米。 “賦役房是做什么用的?” 吳楚如此無知,王主薄倒是也不驚訝,畢竟誰都是第一次來。 “大人,我大武朝主要財源都是來自賦稅。” “我大武朝征收賦役糧銀集中在秋收以后,收交的糧食數額都很大。 縣衙就把各里坊收交賦役錢糧的日期排定,各里里長及辦事人,坐在賦役房收取本里各村交來的糧。 縣衙派吏員指導他們交送到指定倉儲地點,一次到位,收交秩序井然,百姓們又省去了許多冤枉路。” 吳楚點點頭,就是百姓來交稅錢的,稅務局。 怨不得兩排房間,足有百米長。 “咱們縣衙有沒有踢斗高手啊?” 王主薄尷尬一笑,那自是有的,而且還不少。 平日里大家為了爭奪辦案權,爭得面紅耳赤。 可是一到收稅的時候,大家都會齊心協力,把看家本事亮出來。 許多小吏都會練就看家本領,爭取一腳能夠踢出更多糧食來。 因為稅收才是縣衙上下其手,能夠過個肥年的時候,哪個人敢不顧大局鬧事,先整死他。 免得因為一只蒼蠅壞了一鍋粥。 斛是一個類似于大酒杯的容器。 百姓上交公糧的時候,先把糧食倒進斛里檢查質量,看糧食的成色,要求把斛子倒滿,上面還有一個圓錐體狀的尖。 這時小吏上去猛提一腳,要求斛子不倒,但是上面的尖灑下來了。 灑出來的糧食不允許老百姓回收,算是運輸和保管中的損耗。 老百姓再把斛中余下的糧食拿去稱重,無形中多交不少糧食,這些成為大武朝各級官員的一筆半公開的收入。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