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射電望遠鏡鋪路機 使用內向外變形的設計,讓鋪路機能夠適應平面,半球面,拋物線面,在水平夾角不大時,采用自走方式,在接近垂直夾角時,使用機器手吊裝方式。 需要研究各個天體表面的土壤,研究是否能夠通過化學方式,讓其成為雷達罩,或者太陽能材料,或單純作為一種電流的導體。 因為很多天體的背陽時間很長,所以有一個新奇想法,使用冰塊以及雷達罩材料,在背陽時,因為冰塊很容易塑形,也就可以設計各種射電望遠鏡,有金字塔形狀的,有半球凹面的,有半球凸面的,在快要進入向陽面時,回收冰塊,進入水平和垂直引力能發電系統,進行發電,也可以使用太陽能發電。 冰塊做的土遁,理論上,足以應付厚度只達到10米以下的地下挖掘,冰塊因為其溫控變剛性,溫控變柔性,不需要有太多的熱需求和熱排放,就能輕易塑形,也就是航天需要很多結構件時,背陽時,冰塊完全可以是萬能的,只是需要研究各種以冰塊為百分之八十或更高的占比的冰基礎復合材料。 設計各種水蒸氣氣球,也就是本身是超薄的柔性材料,可以在向陽時,通過內部的水蒸氣,獲得大量的體積,從而成為各種行星表面雕刻土木加工腳手架,只需要控制隔熱板的開合程度,就能控制水蒸氣量,以及水蒸氣提供的機械能。 如果追求最高的熱氣體機械能,液態氦氣是最理想的氣體,只是需要考慮到破損時的污染環境問題。 2:另一種鋪路 運載火箭的火箭殼體,可以設計成作為火箭燃料的容器時,是圓柱體殼體,在內部的火箭燃料用完時,如同卷軸一樣,自展開,就是太陽能,或信號中轉雷達殼,在其他航天任務需要時,可以回收,作為材料庫,在暫時沒有航天任務需要時,可以作為無動力漂流瓶,實時感應特定區域的引力以及射線數量和強度之類的。 當火箭殼體在同一區域積累很多時,就能用火箭殼體合并成為一個很好的用圓柱殼體圍成大環柱的方式,可以在其中安裝光學透鏡,進行光學科考。 如何讓航天用的每一納米的材料,都不會成為垃圾?這需要很系統的多功能材料設計和多功能材料應用。 如果因為輻射,隕石等原因,導致材料的主用途失效,可不可以把材料改變,從而成為另外一種用途?也就是在材料的特定狀態,安排特定用途。 3:有沒有另外一種可能? 使用水星上的激光陣列,給冥王星上的煉礦工業提供海量紅外激光? 設計可以自己給自己硬件級編程的工業母機,也就是n年前設計的工業母機,在n年后,依舊能夠通過技術升級,讓其不落后,不必再發射新的工業母機到該天體,也就是工業母機必須備份咯,互相升級。 地球樣本工業園,也就是在火星上的科考系統,所有科考數據傳回地球之后,應用地球上的完備的工業體系,對火星環境進行高仿,從而設計各種工業方案,然后把可行的,先進的,應用到火星上,也就是所有失敗案例,都在地球上執行并測試過,避免在火星上亂來的情況。 真就控制中心和執行機械平臺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