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這個玫瑰園說起來也是頗有傳奇色彩。 這本來是香江人開發的一個玫瑰園,先后轉手三家。 接盤對象,無一例外都是開始開始對外四處舉債。 接盤玫瑰園的時候,香江人都是看好了國內房地產的發展預期。 而結果就是他們的眼光是相當不錯的,但是,卻是萬萬沒想到中間出現了調控。 恰好就是在這個關鍵的節點給憋死了。 98年的時候利達玫瑰園別墅有限公司進入破產還債程序,債權申報總額高達10億余元人民幣。 1998年7月21日,法院公告,利達玫瑰園正式破產。1999年6月8日,玫瑰園拍賣公告正式發出,起拍價388億元人民幣,首付20%。1999年7月16日上午10時30分,正式拍賣玫瑰園。拍賣過程極短,僅兩人競拍,希森集團加價1000萬元購下玫瑰園。 而希森集團事實上,拍賣下來還真沒有花多少錢,最開始,希森集團是玫瑰園的裝修公司,而又因為玫瑰園又拿不出錢來,只能欠款,玫瑰園欠希森集團2億多元,其實此次梁希森拍得玫瑰園只需拿出1億元,而被剝去的債務加上資產縮水部分至少達4億元以上。 玫瑰園最終還是落入到了梁希森的手中,梁希森的利潤至少是三個億。 但是,最終,梁希森的利潤高達二十億。 他是真正撿到果實的那個人。 誰能想到僅僅只是三年之后,房價又一次開始漲了起來。 一回頭這廝就在老家給全村人蓋了別墅。 而且,他居然沒有在房地產這個行業繼續走下去,而是,轉向了另外一個行業——馬鈴薯。 投入到科技強國當中,這玩意兒,研發就是一個無底洞,一旦成功皆大歡喜,但是一旦失敗,就是一個最厲害的“燒錢項目”。 梁希森為了研究馬鈴薯先后關閉了4家公司,賣掉了9輛車。最后還賣掉了自己在玫瑰園的一套房子,錢一到賬立馬就投入項目中…… 沒走房地產,而是成為了馬鈴薯大王。 這也算是有收獲了。 當然,江城也是計劃著要點一下科技樹。 他不會學習梁希森一門心思搞馬鈴薯,他需要房地產給自己積累足夠多的財富,也需要金融,把賺到的錢投入到了研發當中。 劉萬亞是在兩年前在玫瑰園買了別墅。 不過,這個錢用的卻不是劉萬亞的,從名義上來說,這是屬于萬亞集團的。 都是避稅的手段。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