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京城之中富貴人家多如繁星,父皇可下一道諭旨,讓這富貴人家中但有出仕為官者必須每家安置至少1人為奴。父皇諭旨一下,頃刻間區區千余閑散之民,便可被哄搶一空。”楊二此言一出,滿堂皆哄笑不已。連那文皇也頻頻點頭笑個不停。 “那就依皇兒之言,此后京城中若流民出現,那么臨近處的大戶人家認罰紋銀50兩,此事交由京兆府尹監辦。另戶部拆撤粥棚,停止賑濟。各城門如有流民進城驗明身份,如無親朋投靠者直接收留遷往河東,不得放入城內。”文皇說完輕舒一氣,為這流民的徹底解決感到滿意。 滿堂官員中只有楊勇、蘇威、楊素等幾人口不擇心,苦笑連連。本以為可利用東遷政策的遺患,讓文皇斥責晉王,但卻讓晉王輕松的化解了。當然整個朝議,對太子黨而言也是收獲大于失去,畢竟最重要的調兵入京師之策是完美的實現了。下來就是由越王暗中操作的兵部隸員直接將自己的兵馬調撥過來就是,就算是駐守長安以西的媚塢城也比那晉王的河東郡近上許多。 “后天,就是中秋佳節,朕打算與眾愛卿在皇宮后園品酒賞月,眾愛卿可帶上家人同往。今天的朝議就到此吧!散朝。”文皇今天心情不錯,總得來說開皇3年來,整個大隋朝疆界還算和平,皇朝正朝著穩定向上的趨勢在發展著。特別是精鹽的出現,不光讓百姓消費得起,還看到了百姓生活品質的提升,長安城的百姓臉上有了久違的笑容。這是朕的功勞也是滿朝文武的功勞啊!恰逢這個家人團聚的節日,何不與眾文武共渡呢? 兩天后,長安城里發生了一件轟動全城的新鮮事,甚至驚動了整個皇室。那就是回春堂正式發售第一期股證了。這年頭50兩紋銀對中產階級來說不算多,長安城中更是匯集了全國各地的富豪。回春堂發售股證一事很快就在這個富人及官員圈層中傳播開來,隨之而來的就是一輪搶購潮,最先被搶購售罄的是價值10000兩紋銀的一類股證,因為總數才30張,更本無法滿足長安城內的頂級富豪和高階官員的需求。緊接著退而求其次價值1000兩紋銀的二類股證也發售一空。三類股證因為數量最多,倒成了最后售完的股證。頂級股證一共3張,掛出來后就僅剩了一張對外發售。富豪們也都知道這頂級股證所寓含的深意,不論官職多高,家底多富有,也不敢去購買這頂級股證。 如此一來,流入回春堂賬房的白銀堆積如山,光是搬運這些銀兩入庫,就把晉王府的護院家丁們累了個半死。盧照鄰光是親手簽發購買憑證簽到手軟無力。仲堅和出塵二人更是興奮的直跳腳,他們那曾見過如此多的白銀啊!整個回春堂最冷靜的人就是孫思邈老神仙了,不管外面多么熱鬧,他則在自己的靜室內打坐,面無表情,誦念道經不已。往常隨同他一道打坐修行的弟子們此時一個也不見,都在前廳盧照鄰的指揮下忙不不亦樂乎! 為穩妥計,回春堂收到這75萬兩白銀巨資后,在楊二的指示下全部由晉王府家將搬運至王府地下金庫中存放。回春堂大藥房或指定的城中藥房藥費按月到晉王府賬房統一結算藥費,概不拖欠。 當一天的工作即將結束,天已擦黑回春堂也準備打烊時,來了位神秘的買主,從穿著上沒有人能知道這人的身份,將最后一張頂級回春堂股證收入囊中后悄然而去。 白天回春堂售發股證一事也成了晚上皇宮后花園皇家宮廷中秋盛宴上的一個主要話題。到場的每一個官員,每一個國公,每一個將軍都在三三兩兩的議論著,購得者高興無比,似乎得延壽十年。未得者無比沮喪,不住搖頭嘆息。隨著事件的發酵,現在每一個人都知道這是晉王府在背后操作,每個人都為晉王的斂財能力折服。 酉時已到,朝中百官及家眷都已按品級找到自己的坐席入座等候。 “圣上娘娘駕到,百官迎候。。。。”隨著黃門宦官的一聲尖利的拖長音。在座的所有人都肅立齊喝道:“恭迎圣上,恭迎皇后娘娘!” 話音方落,文皇攜同獨孤皇后二人在眾多太監宮女的環伺下緩步邁入宴席會場,與臺階之上的主座落座。文皇看向站立躬身施禮的眾官,輕聲說道:“眾卿平身落座。”百官聽罷方才各自坐下,靜候皇上致開場辭。 “到場眾傾皆是隨朕開創這大隋天下的功臣,如今天下承平,百姓安居,府庫充盈,韃虜不敢輕易來犯,此乃盛世之像也。今恰逢中秋月圓之夜,朕心甚喜,略備美酒佳釀與眾卿共渡此良宵共襄盛事太平。來,眾卿舉杯與朕同飲!”說罷,文皇舉起金色的酒杯,待眾人都舉杯在手時,率先飲下了一杯酒。百官見狀也隨即仰頭將杯中酒一飲而盡。 楊二此時也在臺階下的桌邊就坐,也隨同眾人喝下了杯中酒。感覺氣氛倒是不錯,就是這皇宮中的御酒差強人意。于是乘隙起身對文皇說道:“父皇,今月色撩人,筵宴豐盛,只是這皇家御酒差強人意。兒臣自釀了一種名叫”五糧春“的美酒,今帶來了30壇,父皇母后可品嘗一番,看看孩兒的手藝如何?“ “哦,摐兒還有此等本事?那就快些將你那五糧春獻上來,讓我與你父皇嘗上一嘗。“獨孤皇后看著楊二笑著說道。 隨即有近侍候太監,忙將一旁的酒壇拍掉壇口封泥,拿銀制酒具從壇中提上一壺五糧春酒來。頓時,近旁的文皇和獨孤皇后便嗅到了一股濃郁的酒香,獨孤皇后忙端起酒杯仔細觀察這散發著香味的五糧春酒,對楊二說道:“摐兒是如何釀的這醇香潔凈的美酒的,母后尚未品嘗便已經醉了。“ 文皇此時也端起了酒杯狐疑的看著楊二不語。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