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高水寒不認為這個時候的西北,沒有處在動亂的邊緣。 若是這個時候,糧倉被焚毀的消息不加控制的傳播出去,并且容忍無數的流言生起,盲從無知的百姓必定會更加相信陰謀和危機論的。 這是百姓們亙古不變的缺點。 因為訊息的掌握度,讓他們只能去相信自己聽到的看到的,而不會去深思,在一件危機背后究竟隱藏著多少的詭計。 就如現在。 即便被吐蕃人焚毀的糧倉,卻是囤積了無數的糧草。 但那都是為了西北唐軍預備的,和為西北百姓以及關中遷移而來的百姓準備的糧草,并不在一處。 但百姓們只會聽到,糧倉被吐蕃人焚毀。 這就表示,他們的糧食沒了。 他們就會在謠言的慫恿蠱惑下,慌張起來,而后自然就會發生騷亂。 “寒哥兒所言不錯!”高仙芝難得在外人面前,肯定了高水寒的意見,并且更進一步:“此時當下令西北諸軍、新軍、警備軍、民兵隊,加派人手巡防各地,嚴加看管各地百姓,嚴防歹徒串聯游走,凡是無要緊之事,隨意走動之人,當以重刑論處!” 高仙芝不得不承認。 當初高水寒一直堅持要建立的民兵隊,在這一次的事情中,將會發揮重要,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 眾所周知的,西北三道近二十萬大軍,隴右河西便占據大半,而隴右又占據其中大半。 可即便如此,他們的主要職責也是防備吐蕃人,而非是對內彈壓自家百姓。 如果這個時候,讓吐蕃人看到隴右調動前線軍隊去防備境內百姓可能發生的動亂。 只怕吐蕃人會為王忠嗣立起功德碑,然后率領著千軍萬馬,從石堡城沖下山來。 有吐蕃虎視眈眈。 如今隴右境內,能夠動用的也不過是新軍、警備軍和民兵隊了。 而民兵隊,因為是各村自行組建起來的,對防備帶人有著天然的優點,也更加能讓各村的百姓信賴。 正待王忠嗣通盤思慮的時候。 高水寒已經再次開口建議:“末將請令,由末將攜西北節度使府善意,聯絡西北糧商大戶!”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