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花萼相輝樓上。 李亨將自開元二十六年入主東宮之后,所發生的事情一一道出,神情愴然,令人不禁心生漣漪。 在他成為大唐儲君之后,尤其是在最近幾年,數次變故讓他措手不及,以至于開始神色內斂,時常擔驚受怕。 此刻,正在長抒過往的李亨,所表現出來的想要請辭東宮儲君的態度,其實是帶著一絲真切的,而非是為了要在群臣和皇帝面前故作姿態。 可是。 過往之事被李亨這樣直接的說出來,又說出為何要請辭東宮儲君的原因之后,卻讓在場的很多人都被架在了火上灼烤著。 東宮說朝堂有賢臣,可匡扶社稷。 這賢臣是誰? 又能是誰? 是誰做的那么好,以至于讓大唐的儲君覺得不需要自己的存在。 這究竟是賢臣,還是權臣。 無聲中,李林甫已經接連后退了好幾步,神色顯得有些茫然,對于目下的情形明顯是沒有做出過預計的。 陛階上,正緊鎖眉頭的李隆基,一雙泛著幽光的雙眼,也從太子的身上越過,環顧掃視著這濟濟一堂的忠臣良將們。 太子已經舊事重提,將皇甫惟明、韋堅那些人的事情都再次提起。 李隆基又怎會有不明白的意思。 皇甫惟明、韋堅等人,當初為何會被降罪論處? 其中的原因,李隆基也一清二楚。 太子如今舊事重提,是在向他表明,他身為大唐的儲君,不相信如今的朝堂,也不敢再待在儲君的位子上,等待著將來的某一天走到自己的位子上。 當初,也正是因為害怕這一點,害怕東宮下面空無一人,所以在杜良娣之父的事情上,他并沒有全部偏向于朝廷,亦或說是右相。 而是各打了二十大板,將雙方都給治了罪。 他以為那是一次警告,也是對東宮的一次安撫。 只是讓李隆基沒有想到的是,東宮似乎并不是這樣想的。 從群臣身上收回視線的李隆基,忽然發現,他眼前如今的這座朝堂,似乎沒有一個人是東宮的。 即便是那偏居一隅的王忠嗣,也被革去一應官職,如今只能靠著高家那小子暫代兩道節度。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