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河西、隴右、安西三道兵馬征討吐蕃之事,并非是高水寒突發之想。 吐蕃之南,天竺之地,亦是小國蠻夷爾。 極西國度有善駕船之囯。 當這三個條件結合到了一起,再有從遙遠的安西送來的,由安西節度使高仙芝親自書寫的奏疏,算得上是為高水寒當日在朝堂上的言行進行了背書。 對于高仙芝的印象,李隆基是認可的。 不然,為何朝廷數次征討小勃律不下,卻在他高仙芝手上滅國了。 如今,那位小勃律國王,似乎還在長安城里不知道什么地方,舉杯遙想故國風光吧。 這樣一位守土邊疆之臣說的話,要遠比朝堂新人高水寒說,來的讓人信服。 李隆基也確實如高力士心中所想,心思再次活躍起來。 目光中帶著一絲期盼,李隆基沉聲喜悅道:“你親自去叫了高水寒那小子來見朕!” 皇帝這是要圣裁了。 高力士趕忙應聲領命,旋即退出宮殿。 至興慶宮外。 高力士麾下的右監門衛將士,一直就候在宮門外面。 見到大將軍這個時候竟然沒有陪在皇帝身邊,而是走了出來,立馬上前:“大將軍要去何處?” 高力士看了一眼因為年節,而顯得更加熱鬧的長安街道,隨后壓低聲音:“去,讓人給東宮傳話,就說圣人召見安西節度使之子,你們陪咱家找人?!? 皇帝要他親自去找高水寒到興慶宮。 可見這是皇帝的一種無聲的表態,他要重用那個初入長安的朝堂新人了。 對于這個當日敢在朝堂上口出狂言的新人,高力士同樣心生好奇。 至此契機,正好可以認識一番。 高水寒怎得都沒有想到,元載這么一個讀書人,酒量竟然會這般的好。 他已經足足放了四次水,可即便如此,眼前這個元公輔,卻照樣是不顯山不露水的模樣。 四平八穩,甚至于還能看清高水寒酒杯里仍有殘余。 他正要提壺灌酒。 卻聽廳外傳來腳步聲。 “高將軍可是叫咱家好找啊!”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