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98章、八十個女兵的故事-《鋼鐵黎明》


    第(1/3)頁

    休息到下午一點半左右,哨子重新吹響,睡得迷糊的士兵們醒過來,操起鐮刀戴起草帽繼續勞作。哪怕日頭極曬,正當酷暑也不能繼續午休。熱?熱又能怎么樣?收獲就是任務,收獲就是命令,熱?不想想延齊前線在蒸籠似的廢墟打巷戰的戰友?不想想在西線漫天黃沙里堅守的同胞?

    當然士兵們沒誰喊熱,不僅僅是意志力和紀律性的問題,而是他們確實沒感到熱不可擋。

    與沈如松一樣,連隊兵員幾乎百分百來源于地下城,要么是龍山,要么是昌都,或者是上述兩個地下城的分支防護所,生來見到自然光的地表公民寥寥。

    地下城嘛,除了壅塞擁擠這個最直觀特點的外,就是熱,很熱,以龍山地下城為例,核心區處在地下700~1000米之間。按照地溫梯度,即每下降100米,溫度升高2.8~3.5攝氏度的數值去計算,龍山核心區的均溫達到36~42攝氏度。

    這種溫度顯然是不適宜生存的,所以在一開始設計建造時,工程兵隊伍就非常注重溫度控制問題。通過復雜繁密的地表通氣管道的巧妙建構,有效進行了導風引流,用溫差模擬出了自然風進行空氣流動。同時,大量的空氣壓縮機布置在地下城各處,無時無刻不進行空氣交換,以及暗河流動、定期抽濕、穹頂結構等等手段去嚴格控制地下城溫度。

    各地下城的穹頂都非常高,不單單是因為加裝全息日光系統和工業輸入的考慮,也有匯聚輕質水汽向心集聚到穹頂中央的想法,通過人工增減壓,剝離走沉降到建筑區的不利氣體,從而避免過度濕熱。雖然這導致地下城的奇觀—地底暴雨,但下場雨解解暑沒什么不好的。

    沈如松這一代人算是有些福氣的。2048年起,地表正式開始重建,龍山山脈建立起了大型采雪機,用以供應地下空氣和水份。在采雪工程投入使用前,大量的地表通氣管必須單純用于地表地下空氣交換,無法作用于內部空氣流通,可想而知2048年之前,即沈如松的祖父一輩,經歷的是什么樣的酷熱,生活在1200萬人的超級地下城里,逼仄卻秩序,空氣無比渾濁但皆是如此。均溫時常突破40攝氏度,飯能吃飽,但凈水嚴格控制使用。偶爾還會有巖漿突破隔離層,從天而降的火雨燒融一片片的街區,復興樓像積木一樣倒塌,熔漿的暗紅色與破碎的全息日光板閃出的白芒交織在一起,人們排成幾公里的長隊等待撤離,無言地目視著消防兵步伐整齊地逆行進入危險區域,廣播里一遍遍響著多難興邦同舟共濟,哪怕最小的孩子完全不知道什么是“舟”,為什么“濟”會帶有三點水。大人們緊張凝視著虛假的天空,滿面灰塵,教著孩子們毛骨悚然地唱《海蘭圖朵江》,說地表之上,有江河,有不用打降雨彈就有的自然雨,什么都有。

    是啊,他們終于回到了地表,破敗的地表。

    曝曬下的麥田的確非常熱,好在井里冰鎮過的涼白開無限量供應,軍需農場里的孩童們就負責送水,他們倒也不是自己跑上幾公里,而是騎著馬駒送,軍需軍需,當然軍隊需要什么,農場就養殖什么,退役了的戰馬就是最好的馱馬。

    沈如松對農活不陌生,他在士官學校就干過挺多次,只要拉到濟林區訓練,就一定會順便幫著采……蘑菇,磚塊蘑菇,長在地里比紅薯還大,但比白薯強一點,吃了不會泛酸水也更扛餓。那首兒歌怎么唱的?“采蘑菇的小姑娘~”,無非是采蘑菇變成了一堆大半小子罷了。

    雖然采摘工具不大一樣,收割麥子自然是鐮刀,收割蘑菇是一種類似于刨子的鏟刀,跟鏟雪似的一口氣推過去。但這種事干久了就熟了,班組之間搞起了勞動競賽,一邊喊口號一邊割麥,到太陽下山時,粗粗算算,60名士兵差不多收了65畝地,可以說非常攢勁了,但很遺憾,這群崽子全都只顧著割,居然沒人拴捆成把。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朝阳区| 页游| 航空| 鞍山市| 武平县| 大兴区| 天祝| 东海县| 卢湾区| 大田县| 奈曼旗| 崇信县| 临沧市| 桦南县| 花莲市| 开阳县| 昌乐县| 肃宁县| 舟曲县| 忻州市| 平安县| 宿迁市| 嘉义市| 孟州市| 阿巴嘎旗| 罗平县| 兰西县| 海宁市| 禹城市| 贺州市| 景泰县| 阿勒泰市| 邢台市| 兴化市| 五华县| 吴堡县| 富源县| 康马县| 美姑县| 蒲城县| 红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