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在羅杰·費德勒漫長而又短暫的學球階段里,如果要讓他指出經歷過什么“記憶深刻”的課程,那么除去曾經讓他吃了不少苦頭的火爆脾氣,瑞士人或許還會選擇在atp大學度過的幾個月時光。 在早年還不太擅長控制自己心態的費德勒,其實沒少在訓練與比賽里吃苦頭。這也是為何他在參加了13次大滿貫正賽之后才奪得首冠的主要原因。 ——不要誤會,這個出成績的速度仍然相當驚人,但是對一位志在成為球王甚至想競爭“史上最佳”稱號的選手而言,算相當慢了。 至于所謂的atp大學,是瑞士網協半強制、同時免費給天才小球員們的學習場所。 里面的課程也不是什么傳統意義上的文化課,而是諸如“如何與媒體打好交道”這種東西。 里面一個仍然讓費德勒記憶深刻,也是讓他受益至今的章節,其標題便叫做“該如何巧妙地評論其他球員”。 換言之,在各種公開私下官方非官方的場合,怎么應付采訪方最愛提出的這么一個問題? 原則有好幾個。 在其中,如果要求你點評的是個新人選手(尤其是雙方交手甚少或者干脆就沒交手過的那種),當初的atp大學便不建議他們從自己的打球角度指責、貶低對方。 “也許你作為前輩認為自己這么展開評論毫無問題,甚至很可能還會有些小爽——只是這對你打好自己的球、維持賽場人際關系毫無好處。” 由于費德勒自己便曾經于職業生涯起步階段持外卡參加巴塞爾公開賽(atp500分賽事),被阿加西毫不留情地橫掃,又被美國人簡單地評價為: “聽說他很被看好,但我感覺這個瑞士男孩的發揮很一般。能夠在輕松取勝的同時熟悉場地,我很滿意。” 因此,在2007年的4月,面對當時都沒有徹底脫離挑戰賽階段的蘭逸飛,費德勒仍然給了華國人一個相當不錯的評價。 或許瑞士天王自己當天就忘記了這個問題,或許他沒有——不管怎樣,費德勒都萬萬想不到,沒從自己這里得到打擊,蘭逸飛仍然從中汲取了莫大的力量。 并且在僅僅不到一年后的澳網男單半決賽賽場上,這位“有天賦的新秀”就用一個先失兩盤、不拋棄強硬反擊的精神向費德勒證明了他當日沒看錯人。 盡管......瑞士人寧愿自己看錯了人就是了。 拜托!我從04年加冕球王到現在,接受各式媒體采訪,夸過“前途可期”的新秀沒有100也有80了吧,也沒見有誰真打出來了啊? 費德勒這么郁悶是有原因的:他曾一度摸到了屬于自己的賽點,最終卻仍未能3-0穩穩挺進決賽。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