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釣帶魚和漁網撈帶魚是最常見的兩種捕撈作業方式。 漁網撈帶魚是主要作業方式,但需要碰到帶魚群,一網下去非常過癮。 如果帶魚群沒有出現,這樣就得下鉤釣帶魚了。 王憶下達命令,王祥海拿著旗子出去站在船頭有板有眼的揮舞。 他懂旗語,社員們也懂,都是懂簡單旗語。 不過現在漁船在海上散開了,靠他揮舞旗子沒有幾個人能看見他的命令。 所以這就需要另一個步驟: 幾個看見他旗語的人舉起望遠鏡仔細看,隨即船上帶桅桿和風帆的漁船在桅桿上升起了三面旗子,紅黃綠三面旗子。 這三面旗子按照不同順序可以組成六個組合,代表六個意思,在基本漁業生產中這已經夠用了。 此次升起的旗子是綠紅黃的排列方式,意思就是下子母鉤進行母子釣。 其他帶桅桿的漁船上也先后升起了這樣的旗幟,海上開始熱鬧起來。 一些比較大的木漁船從船舷位置卸下一塊來,然后大船上有小船——這叫仔船。 三四個漁民坐上一艘仔船,其他漁民將仔船從船舷空缺處直接給推了下去。 頓時,仔船沖破風浪進入海里。 此時他們已經進入深海。 浪花洶涌、激流蕩漾,頓時有海水撲在了船上和船上人的身上! 不過船上的人都穿上了雨披似的膠皮水靠,濺起的海水基本上都被水靠給避開了。 8艘仔船先后以半海里左右的間距依次下海,船上4位漁民密切配合,前手放釣,后手放浮標沉石,三手接籃頭繩,舵手操舵,整個過程有條不紊。 一艘仔船可以放4000米到6000米長的繩子,放釣繩的方向取決于風向,水深是關鍵因素,超過100米水深,以人力為主的“母子釣”就變得困難了。 這種作業方式很辛苦,比起下網捕撈帶魚在收獲上自然要差不少。 不過母子釣往往能釣到大魚,且這樣釣魚過程中,帶魚不會像漁網收網那樣將一堆的帶魚匯聚于一體進行蹂躪導致搓壞了魚皮,所以母子釣的品質遠優于一般帶魚。 王憶拿起望遠鏡觀察著自己這片海域的下鉤情況,對這一幕頗感興趣。 他問道:“這樣釣魚的話效率是不是太低?” 對于一個漁業指揮小隊的小隊長而言,這種問題很傻。 如果是其他小隊里的小隊長這么問,那隊員們恐怕要去找上級領導告狀了,說自己隊里來了個吃白飯的隊長。 但天涯島這邊不存在這種問題,船上的隊員都知道王憶是第一次看到母子釣,他提出任何疑問都正常。 甚至王祥海和王真昌等老海狼就在等著他問,因為王祥海說過了,王憶這次來當領隊就是來海上學習的。 王向紅需要讓王憶了解他們漁家的一切作業方式,未必能學會,但是要了解。 王憶也知道這些,所以他從不避諱自己對于海洋作業知識的孤陋寡聞,反正又不會被社員們鄙視。 他的威信已經樹立起來了。 王真昌說道:“現在不行,唉,一趟釣不了多少斤,以往在五幾年六幾年的高峰期,仔船日釣帶魚可以達到600公斤。一艘拖8仔的釣船,日產量能達到5000多公斤!” 王憶問道:“這么多?” 王真昌點頭:“65年市里的海洋捕撈公社跟咱們的指揮小隊在一起,他們的標準就是日捕撈9000擔。” 一擔是100斤,9000擔接近500000公斤。 海上風浪釣放完畢后,仔船返回第一浮標,開始起釣取魚。 一艘仔船上三到四個人,一般是四個人,分別叫前手、后手、三手和舵手。 收線起釣的時候,前手快速收釣起魚;后手一邊將前手撈出水面的帶魚裝入魚簍內,一邊將三手制作的魚餌掛在鉤子上重新投入大海;三手制作新餌料,再幫著脫鉤、上釣;舵手則調節船速,調控航向。 船上不管是三個人還是四個人,各有崗位、各有所用,忙活起來有條不紊,就像一臺釣魚機器在運轉。 王憶在望遠鏡里看著隊員們的忙活下意識的便點頭。 這種捕撈作業如同藝術。 他問王祥海說:“咱們這漁船沒法放母子鉤進行子母釣是吧?” 王祥海搖頭道:“代價太大了,咱們去找片礁石或者島嶼準備做飯吧,估摸著等咱們找到地方收拾完了,也就到飯點了。” 王真昌老人是王祥海特意安排給王憶的海上活地圖,老人今年已經七十一歲。 七八十年代漁民里的七十一歲可不能跟22年那些養尊處優的退休老人比,這年紀的漁民絕對是干不動了——除了壽星爺那種老天爺賞飯吃的海上奇人。 王真昌早就不能干海上活了,他現在就是壽星爺講古隊伍中的一員,這次是出海是專門給王憶提供海上導航的。 在沒有衛星導航的年代,有些能看懂海圖、記憶力出眾的漁民就成了各生產隊、各捕撈公司的寶。 王真昌拿過海圖看了看,指向東北方向說道:“往那邊走,那邊能找到一些島礁,有個龍舌島很適合停靠船,而且島上有淡水,咱們正好能用來做飯。” 王憶對王祥海說道:“你用電臺廣播一下,問問咱們縣里來的赤腳醫生侯玉清大夫在什么地方,看看距離,要是近的話讓他來龍舌島一趟。” 他答應過要款待侯玉清,也有點想跟侯玉清拉近關系。 一直以來他就有個想法,給天涯島正兒八經的弄個大夫,他這種野狐禪家庭醫生實在不太靠譜。 侯玉清是個好人選,慈愛、醫術高超、人脈廣闊。 要是可以把侯玉清說動留在天涯島上當駐村大夫,那島上社員要看病可就方便了。 但這樣也有不方便的地方,那便是他這邊一些醫療上的秘密不好處理。 他怎么解釋自己給社員用的藥呢? 這事得好好琢磨。 他覺得總有能夠平衡自己機密和留下侯玉清給生產隊當大夫的操作方法。 天涯二號行駛著,碾過海浪一連穿過了好幾個島嶼。 王真昌向王憶展示著自己的驚人記憶力,一一介紹了這些島嶼: “這是玉米島,抗擊小鬼子的年代海上武工隊在這里藏過糧食……” “那是猢猻嘴頭,哈哈,你看那邊的巖礁,咱們這方向不太好,要是從正南邊看的話像是個猢猻的嘴巴。” “好了,前面是長礁嘴頭,過了長礁嘴頭就是龍舌島。” 王憶問道:“昌爺爺,怎么這里的島礁都叫嘴頭?我聽人說過,說有些地方的島礁像是魚嘴,所以就叫嘴頭,但我沒看出像來。” 王真昌笑道:“沒什么特定的說法,如果非要找個原因的話,可能跟那個咱們外島的一些神話故事有關。” “壽星爺給我們講過,說咱們外島的島礁都是大魚變成的,大魚要是不好、要是吃了人,那龍王爺就會把它罰成石頭。” “它們肯定不愿意當石頭,就想跳出東海離開龍王爺的管轄。” “但孫猴子能蹦出如來佛的五指山?有些大魚還在水下就被定住變成石頭了,有的是跑得快,頭鉆出來水面,然后被龍王爺給定住。” “它們這些頭鉆出來的,最外面顯露的是魚嘴,所以島嶼就叫嘴頭。” “龍王爺心善,保佑咱們貧下中農,這些大魚既然不學好,學資本家、學反動派吃咱們貧下中農的肉、吸咱們貧下中農的血,那龍王爺就讓它們變成島礁供咱們貧下中農出海捕撈時候踩著它們歇歇腳……” 王憶聽呆了。 他問道:“這都是壽星爺講的?” 王真昌說道:“對,壽星爺活的日子長,知道的事多。” “咋了,王老師,他說的不對?” 王憶囁嚅道:“挺、挺對的。” 沒話可說啊! 壽星爺這是把斗爭思想和鄉野故事融合在一起了——真是個人才! 龍舌島是個挺好的島嶼,它整體是橢圓形,像是個蛇頭或者說龍頭,但它前面有一塊礁石給伸展出來,就像龍伸出蛇頭。 王真昌給他指點著展示了這島嶼的造型,王憶想象了一下這條龍伸頭吐舌頭的姿態,感覺還挺萌的。 這時候忽然有人問:“昌叔,嘴頭是大魚吃人被龍王爺給懲戒變為石頭島,這龍舌島呢?” 王真昌說道:“壽星爺說,這是龍王爺讓自己一個龍子龍孫變的。” “龍王爺有奉獻精神,他知道咱們貧下中農出海想找個地方歇歇不容易,就讓自己的龍子龍孫變成了龍舌島來接咱們歇息。” 王憶再次驚呆。 這龍王爺入黨了?也太有奉獻精神了吧!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