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不是咱三支隊伍輪流著去拽著它保持重心穩定嗎?”一個民兵說道。 王憶說道:“這樣不行,臺風還不知道持續到什么時候,咱一直在外面風吹雨淋的身體受不了,遭這么一次罪,關節就得出毛病。” 石大壽面色不悅:“王隊長你怎么……” “我不是想臨陣脫逃,也不是在打擊我方士氣,”王憶打斷他的話,“我是想咱有沒有辦法讓它自己給穩住?” 后面的話是沖著易喬木說的。 易喬木沉吟道:“這次臺風的風勢雖然猛烈,但燈塔未必就扛不住,我之所以向公社領導申請調集你們民兵來牽扯,主要是擔心意外。” 王憶說道:“不是,易老師您誤會我意思了,我也不是說讓它自己抗住,而是說咱們有沒有別的措施可以幫助它來抵御臺風?” 過來送熱水的宋國強說:“我建議用石頭把底部給圍起來,島上零散開的石頭挺多的,可以利用。” 一個學生直接否了他的提議:“沒用,這燈塔的危機來自于高重心,除非能改變它的重心……” “在漁網里弄上許多石頭,然后綁在繩子末端,替代咱們人的作用,以此來固定燈塔,是這個意思吧?”易喬木苦笑了起來。 “這想法我早就有了,不行啊,我雖然說你們民兵像釘子一樣釘住燈塔,其實只是個比喻。” “我真正需要的是你們靈活利用力氣,來協助燈塔保持穩定,如果從外面拉繩子把它給強行固定的話,那樣有可能會因為剛性力作用導致基底損毀。” 王憶說道:“你們說的有道理,那易老師和兩位同學,你們知不知道阻尼器這個東西?高樓阻尼器?” 所有人一臉茫然。 包括建筑專家易喬木。 見此王憶就明白了,要不然就是建筑阻尼器還沒有出現,要么就是國內建筑行業還沒有接收這一新鮮事物。 他也是最近兩年才在網上知道的建筑阻尼器這東西,現在都是應用在百米高樓之上,主要是用來防御臺風侵襲或者弱力地震的破壞。 比如他最早了解到的阻尼器就是東方大廈的阻尼器,當時有臺風登陸滬都,有人發現了大廈竟然被風吹的搖晃便很擔心,然后媒體介紹了阻尼器,說這是現代高樓大廈的定海神針。 不過他不知道阻尼器應用于建筑是什么時候,于是他介紹道:“阻尼器是汽車用的東西吧?它可以提供運動的阻力,這樣耗減一些運動能量,來幫助汽車維持穩定平衡。” “所以我剛才在外面就考慮了一下,或許咱們可以給這座燈塔做一個簡單的阻尼器。” “做起來很簡單,就是把易老師剛才提的想法改一改,把繩子從外面改到里面去。” “用多層漁網裝上大石頭,再用繩子把它給掛起來,掛在燈塔內部!” 易喬木皺起眉頭,一個學生直接問他:“能行嗎?” 民兵們沒有發言權,一起好奇的看向王憶。 而王憶還沒說話,天涯島的民兵隊這邊已經紛紛拍胸脯了:“肯定沒問題,就這么來,王老師說的辦法肯定有用。” 王憶說道:“試試吧,總不能真靠人力跟天老爺對抗吧?” 主要是這上面漁網和繩索都足夠。 他系上衣服扣子又拉上拉鏈,說道:“這樣,預備隊的同志繼續協助一隊同志工作,二隊的同志跟我忙活。” “嗯,巖華同志、巖松同志,你們兩位帶幾個人收拾漁網,把漁網連在一起、多層疊放在一起,一定要保證結實程度。” “大膽,你們雨衣好,跟我出去搬石頭!” 大膽站起來開始整理雨衣,說道:“好!” 石大壽這邊還在猶豫:“能行嗎?別白費力氣了。” 大膽說道:“肯定行,我們王老師懂的多,做事可踏實了。” 要搬運石頭不難,山頂上就有石頭,一部分是拆下的燈塔基底,一部分是之前送來的大青磚和花崗石磚。 王憶領著他們往燈塔里搬磚。 一隊的民兵想問問他們干啥,結果張開嘴都被灌了個眼珠子暴突。 很快一條編織的大漁網送進來。 現在燈塔上段已經有繩子綁好了,是給預備隊準備用的,這樣王憶讓王東義上去將繩子挨個收回。 三條繩子均等落下,吊起了漁網。 大膽問道:“王老師,吊到多高?” 王憶也不知道要吊多高,燈塔得有二十五米,他選擇吊起離地十米左右。 然后民兵們忙碌的開始攀爬木臺階往上放磚。 源源不斷的有磚搬進來,源源不斷放入漁網中。 這時候石大章進來了,喊道:“王隊長,輪到你們隊里去接班了!” 王憶說道:“好,我有數。” 他戴上兜帽領著隊員回到屋子里,然后說道:“這次拽住繩子先不著急發力,易老師,您給看看情況。” 易喬木點頭道:“好,你去忙。” 石大章脫掉衣服擰著水問:“看啥啊?你們隊里趕緊去接班吧,我們隊的同志支撐不住了。” 一隊二隊換班。 狂風驟雨依舊。 然后燈塔小幅度的搖晃起來,但搖晃很輕微,而且這搖晃看起來就給人一種踏實的感覺。 易喬木看了四五分鐘,然后對石大壽說道:“這個王隊長就是你們外島的大學生?他是有真材實料的啊!” 一個學生奇怪的說:“這是什么原理?阻尼器原理?老師,我怎么沒有聽說過?” 易喬木笑道:“學海無涯啊,同學們,別說你們沒聽說過,我這個老教授也沒有聽說過。活到老學到老,古人誠不我欺也!” “去,把二隊的同志叫回來吧,應該沒問題!” 丁得水說道:“我們預備隊的還是準備一下吧,要是有問題我們第一時間沖上去。” 阻尼器對于建筑穩定性的幫助是立竿見影的。 臺風強猛的吹動燈塔,燈塔的搖動幅度始終不變。 民兵們提心吊膽的端著瓷碗看著燈塔,等到水涼了、等到他們心思穩定了,然后燈塔的狀態還是沒有改變過。 這樣逐漸就有人露出笑容。 李巖松敬佩的對王憶說:“王老師,文化人辦事就是不一樣啊!我以前光知道打仗要靠腦子,原來這生活工作方方面面都要靠腦子!” 王憶低調的笑道:“我也是湊巧想到了這么個事,瞎貓碰到死耗子了,這樣咱可以吃飯了,大家伙都餓著肚子吧?” 宋國強說道:“我給一隊和預備隊熱好飯了,把你們二隊的飯給我,我趕緊給你們熱上。” 石大壽說道:“公社給準備了一些酒,不是啥好酒,是一桶九零大曲,同志們都喝幾口暖暖身子。” “好嘞!”“公社準備了酒?哈哈,這個行。”“有沒有準備點肉?”“你想得美,再給你準備個娘們行不行?” 李巖松他們往外拿帶來的飯食。 王憶對宋國強說道:“強伯你給我們弄點開水吧,我們生產隊的同志吃熱水泡方便面。” 高個子的學生好奇的說:“你還帶著方便面?在哪里買的?我在你們公社的百貨大樓看了,沒有方便面,要買得去縣里買。” 王憶說道:“我有個門市部,縣里的供銷公司還有我自己聯系的市里的食品廠啥的給我供貨,所以我們這里有點方便面。” 一人一包方便面,這樣肯定不夠,不過他們都從家里帶了餅子,用泡面湯泡玉米餅也一樣很好吃。 門市部里的都是面餅,王憶給他們一人分一個面餅,然后又分了單獨的料包和醬包。 外隊的民兵第一次看到包裝這么獨特的料包和醬包,不少人吃著自己的飯上來看新奇。 他們看見了大膽等人帶的餅子,笑道:“怎么了?吃面條就餅子?” “我這里拿著蝦米,要不要蝦米來下飯?” “出來忙活一趟不容易,怎么不帶點好的?好歹帶兩塊炸魚嘛。” 大膽強硬的說道:“我們這個方便面就是好的,可好吃了,你們看著吧。” 王東峰說道:“嗯,王老師第一次煮的時候,那家伙那滋味,我在家里都聞見了。” 幾個人不信他們的話,現在方便面稀罕但不至于都沒見過,他們知道泡的方便面不怎么好吃。 王憶把面餅放入大瓷碗里放上料包、醬包,開水倒進去,然后用隨身帶的塑料袋給罩住了。 只能這么湊活著來了。 泡上五六分鐘,一隊和預備隊的民兵都吃飽飯了,他們這邊還沒有吃上。 滿屋子的飯香味,這樣便有人的肚子咕嚕了起來。 又冷又出力氣,他們是真餓了。 大膽等不及了,趕緊把塑料袋給打開,說:“王老師我吃夾生面條一樣——嗯,真香!” 塑料袋一開,那被束縛已久的泡面香味真是跟脫韁的野狗一樣往外竄。 其他人也打開塑料袋,一條又一條的野狗竄出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