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今天,智瑤干了一直以為自己不會做的事情,也就是竟然命令騎兵攻城。 講實話,看一些連續劇會令人產生極大的困惑,非常不理解打城池攻防戰,弄那么多騎兵馳騁的鏡頭做什么。 騎兵肯定無法攀爬城墻,關于這一點毫無疑問。 守軍因為站在城墻上戰局高度優勢,弓箭的射程絕對比站在地上遠得多。這個是一種常識。 那么,騎兵到底沖向城池做什么?無法攀爬,并且一定會遭到守軍弓箭手的覆蓋,用戰馬加快抵達城下的速度,哪一家富裕到這種程度,或者是派出騎兵上去白給? 其實就一個原因,導演以為觀眾是傻的。結果是導演自己成了傻子,并且以為弄騎兵沖城的鏡頭會很好看。 城墻段塌了,后面塌陷的長度增加到了七八米。這個就是智瑤派出騎兵沖鋒的原因。 發起沖鋒的騎兵數量僅有百余,他們的任務是沖進去,隨后攪亂魏氏守軍,為的就是給隨之而來的袍澤創造更多的機會。 與此同時,戰鼓的敲響聲中,智氏發動了對“魏”城四面城墻的攻擊。 主攻方向當然是在東面,其余則是要看戰事發展,一旦魏氏出現重大疏漏,北面、南面、西面也能成為智氏的突破方向。 事實就是這樣,什么主攻或是佯攻,沒有絕對的一層不變,只是一開始擺兵布陣的一種設想,戰局出現變化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二十八座攻城塔,其中的十二座用在東面戰場,余下分別布置在另外三面城墻。 沖向豁口的騎兵剛進去就遭到了箭雨覆蓋,其實在智瑤預料之內。 魏氏怎么可能不會在豁口附近布置弓箭手?如果真的沒有,他們不配讓智瑤親自率軍攻打。 最先沖進去的十來名智氏騎兵,連人帶馬被射成了刺猬。 挽弓需要時間,隨后沖進去的二十來兵智氏騎兵,他們吸引了魏氏弓箭手的注意力,固然同樣倒在箭雨之下,卻是為后面的袍澤創造了機會。 站在智瑤的角度看不到城內的狀況,只看到百來名騎兵分成五波沖了進去,大約一百個呼吸之后步兵跟上,蜂擁著從豁口沖了進去。 “有射箭,只是密度不夠?!敝乾幹莉T兵的犧牲創造價值了。 事實也是那樣,魏氏布置在豁口處的弓箭手,他們肯定優先攻擊向自己靠近的敵軍,顧不上從豁口處沖進來的那些,形成了一種應接不暇的時間差,隨后預料中的崩盤出現了。 受于地形的限制,魏氏能安排在豁口附近的兵力有限,再來是時間過于倉促,著實不允許抽調來更多的兵力,別說智氏已經在展開四面攻城了。 “今日便可攻取城墻,克城則是為時過早。”孫武說道。 智氏要做的是讓魏氏在晉國除名,肯定會遭到魏氏最頑強的抵抗。 現在成建制的軍隊,會比“軍隊國有”之后更具備堅韌性一些,只要貴族不拉垮的話,士兵就會跟隨到底。 不要提他們現在是保衛桑梓,作戰意識肯定會更堅強。 所以了,智氏哪怕將城墻或城門占取,不代表守城的士兵就會放棄抵抗,說不得里面普通的魏人都要跟智氏的士兵拼命。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