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天命所歸-《我在春秋做貴族》
第(2/3)頁
修堤壩可不是想修就能修,有足夠的人力物力,還要懂得對地形的勘探,修在正確的地方不止能顯示效果,必然也會因為蓄水而成的湖泊多了,給整出一個魚米之鄉(xiāng)。
首先,智瑤是得到了竇犨的效勞,才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完成勘探,進而有能力去完成一系列的水利工程。
沒有鄭國,秦國并不是無法修渠,只是他們花在勘探和啟動工程之后的耗時絕對是倍增;沒有李冰,秦國能不能修成都江堰則是有點不好說了。
一系列的事情只證明了一點,無論是在什么時代,專項人才總是存在其戰(zhàn)略價值。
比較讓智瑤意外的是老子的態(tài)度,只因為能夠增加糧食產(chǎn)量,一下子讓老子覺得是一個大事業(yè)。
這件事情是不是側(cè)面說明老子很明白“民以食為天”這一句話,并且老子看待晉人、楚人、齊人……反正都視為諸夏的一份子,不會因為水利工程完成會讓智氏實力大增產(chǎn)生顧慮?
別忘記老子是一位能寫戰(zhàn)略級別著作的人,不可能沒有預(yù)估到一旦智氏的計劃完成,實力方面會提升多少倍。
智氏強大了等于晉國的實力也跟著增強,恢復(fù)元氣的晉國又要鎮(zhèn)壓諸侯不知道多少年。
“晉為伯,中原之幸也。”老子給了智瑤答案。
智瑤的教育中,讀史和明史占了不小比例,結(jié)合自己的思想,一聽就懂老子講的是什么意思。
晉國稱霸階段,列國的互相兼并變得異常遲緩,關(guān)乎到重大變局的就只是齊國兼并了萊國。
也就是說,晉國扛起了幫周王室維持秩序的大旗,不止帶領(lǐng)諸侯跟敢問鼎輕重的楚國一再大戰(zhàn),其實是保證了很多弱國、小國不至于遭到周邊列強的吞并。
近幾年的情況好像也在證明那一點,晉國內(nèi)亂顧不上外部,僅僅是楚國就滅亡了兩個國家,蔡國也進入了楚國安排好的鍋里在燉著。
老子用懷有深意的目光看著智瑤,又說道:“智氏強,瑤執(zhí)政,或是諸夏之幸。”
本來跟老子雙眼對視的智瑤挪開了自己的視線。
諸夏有一句諺語叫:人老成精。
活得久,經(jīng)歷的事情一多,老人家跟某某誰接觸,再去看那人的家庭背景以及實力,結(jié)合那人一貫的表現(xiàn),再從有限的言談進行分析,大致上能猜測出有什么目標了。
智瑤之所以挪開視線,純粹是有些心虛。
本身就是管理學(xué)大佬的老子,他已經(jīng)從智瑤的一系列計劃中窺探到了未來,不是智氏遭到其余卿位家族聯(lián)合打死,就是智氏將那些卿位家族打死,可能智氏也會帶上盟友一塊玩耍,總之智瑤一定會大大改變晉國的內(nèi)部格局。
當然了,老子也就想到智氏會大放異彩,乃至于料想過智氏想要代晉,其它的層次因為沒有前例,再加上思維已經(jīng)固化,肯定沒往智瑤要完成大一統(tǒng)去想。
老子能猜想到智氏代晉,其實是有過相關(guān)的前例,比如成湯武革命和周室代商。
成湯是滅夏,又展開了很多的新制度,既是所謂的革命。
之所以說姬周是取代殷商,主要是姬周也是走殷商那種“天下共主”的路線。
他們走了很多地方,繪制山川輿圖的時候,將一處處低洼地點給標注出來,后面那些地方就是蓄水成湖的位置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