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三回 石窟宗師留秘笈-《牧野流星》


    第(2/3)頁

    最初楊華尚未注意,只是津津有味讀那注解,懂得了“嫩”是以刀尖接觸對手的兵器,“老”是以刀柄砸磕;刀柄磕托稍慢為“遲”,刀尖先迎為“急”。

    注解不單解釋“術語”,還有注解者本人的心得,如:“嫩須輕靈,老須用勁。急防躁進,遲防生變。主客易勢,當在敵方攻勢最急之時出其不意行之。”等等。注解的文字寫得密密麻麻的,比正文還多。

    楊華茅塞頓開,大為歡喜,心里想道:“這些刀法上的精義,用在劍法上大概也是可以的。看來上乘的武學似乎都是殊途同歸。”忽地心念一動,不覺咦了一聲,想道:“這人的筆跡,我好像是在什么地方見過似的?”

    “孟家刀法”每一頁的后面,都插有紙質(zhì)不同的另一頁寫上添注。楊華起了疑心,不先練那刀法,先把每一頁的書法仔細察視。越看越覺得熟悉,但卻想不起來。

    他在劍池旁邊低首沉思,“這是孟家刀法,添加注解的人最可能的當是孟元超了。孟元超我見也沒有見過,焉能熟悉他的筆跡?”

    池中出現(xiàn)他的影子,楊華忽地想起小時候母親和他在北戴河上泛舟的情景,不禁心痛如絞,想道:“爹爹對我雖然也好,總是不及媽媽的好。她不但自小教我武功,讀書寫字,也都是她一手教的。唉,想不到我和她已是永無見面之期了。我必須聽二師父的吩咐,練好武功,為她報仇,管它這些字是誰所寫,我還是先練好刀法吧。將來見了孟元超再問他也還不遲。”

    他本來決定不去思索那是誰的筆跡了,但當他想起母親教他寫字之時,突然間心念一動,恍然大悟,跳起來叫道:“這是媽的筆跡!”

    但他想了起來之后,卻是不由得更奇怪了:“媽怎會懂得孟家刀法?要說她是給孟家的人抄的吧,難道她認識孟元超?孟元超又怎會那樣相信她,把家傳的刀法給她看,還請她代抄自己所領悟的武學精義呢?”他把孟家刀法翻來覆去的仔細看幾遍,注解文字的筆跡確實是她母親的。當真是百思不得其解了。

    楊華沒有看錯,那些注解的文字確實是云紫蘿替孟元超抄的。那時他們正是一對少年情侶。

    楊華滿腹疑團,隱隱感覺到母親和孟家定有淵源,當然他還是做夢也想不到他是孟元超的兒子。

    最后楊華想道:“反正我是要去找孟元超的,見了他自然知道其中原故。何必現(xiàn)在去想這想不通的事。”

    楊華自小得名師指點,資質(zhì)又極聰穎,苦練孟家刀法,不到半年,便已純熟,比段仇世估計的所需的一年時間少了一半。

    跟著再練丹丘生傳給他的崆峒派武學精義,這是他的本門學問,上手更快。不過對深奧的武功,當然還是不能一學就會。練完這本秘笈,不知不覺已是過了將近一年了。

    在苦練本領、琢磨上乘武學的這一年當中,最令他困惑的是,怎樣才能將兩種上乘的武學融會貫通?

    他已經(jīng)領悟到孟家的刀法可以用到崆峒派的劍法上來,但這兩門的武學卻是有獨特之處,例如孟家快刀以快為主,崆峒劍法則以閑雅舒展為主,路數(shù)不同,招法大異,甚至有相反的。怎樣才能相反相成,合而為一呢?楊華畢竟火候未到,可是難于自己揣摩出來的。

    但雖然如此,在這一年過后,他的武功已是突飛猛進,遠非從前可比了。

    還差七日未滿一年,他準備滿了一年,便即離開石林。他在石林住了幾年,一旦就要離開,自是不免對這名山勝地,頗有戀戀不舍的感情。于是在這七天當中,他拋下武功,到處游玩。

    這一日他在劍池洗了個澡,游興正濃。在劍池上來之后,抬頭看那劍峰,“劍峰”二字,相傳是明代的天下第一劍客張丹楓所書,鐵劃銀鉤,寫得十分有力。

    楊華看得心神如醉,似乎張丹楓的書法也有可以和劍法共通之處,忽發(fā)奇想,要跑上劍峰摸一摸張丹楓的書法。還想看一看是不是可以把它拓下來。

    劍峰峭立如筆,字刻在一塊平滑如鏡的巖石上,下面絕無可以立足之處,也不知張丹楓當年是怎樣寫上去的。

    這樣險峭的劍峰,猿猴也難爬上,但已是難不倒武功突飛猛進的楊華。他以壁虎游墻的上乘輕功爬到那塊巖石下面,把準備好的一條繩子縛在劍柄,寶劍插入巖石,繩子的一端縛在腰間,身子懸空,摸張丹楓所題的“劍峰”筆劃,默想其中可以和劍法共通之處。

    “峰”字最后一筆像一柄利刃似的直拖下來,但中間卻有個小小的缺口,筆勢不能連續(xù)。楊華覺得有點奇怪:“張丹楓寫這個字為何不作興一氣呵成呢?”

    楊華把眼睛貼近缺口往里張望,只見黑黝黝的竟是一個不知有多深的山洞。好奇心起,用力一攀那塊凸出來的石筍,忽聽得軋軋聲響,刻有“劍峰”兩字的那塊大石忽地似磨盤轉(zhuǎn)過一邊,出現(xiàn)了一個比海碗還要大的洞口,已經(jīng)是容納得一個人鉆進去了。楊華拔了一些茅草堆在洞口,用隨身攜帶的火石點燃,讓洞中沖出的一股穢氣去凈。然后下去拿了火把,方始入洞探險。

    入口雖狹窄,里面則甚開闊,楊華走過一條長廊,忽地眼睛一亮,只見一張白玉供桌,桌上寫有幾行文字。這張玉桌,竟是整塊通體晶瑩的白玉造成的。玉石不奇,但這樣大的一塊白玉,可是無價之寶。

    供桌后面的石壁上有個中年書生的畫像,豐神俊秀,栩栩如生。左下角寫有幾個小字“天順七年化外之民張丹楓自畫像。”

    “天順”是明代第六個皇帝明英宗朱祁鎮(zhèn)的年號,(按:明英宗登位時的年號為“正統(tǒng)”,其后改為“天順”,天順七年即公元1463年。)距楊華發(fā)現(xiàn)畫像之時,已有三百多年。楊華站在這一代武學大宗師的畫像之前,不由得肅然起敬。

    回過頭來,再看那白玉供桌上寫的幾行文字。四行大字寫的是:“入得此門,與我有緣。愿作我徒,戒律必遵。”另一邊寫有密密麻麻的十條戒條。下面還有一行小字,寫的是:“拜師之禮,每讀戒律一條,叩頭十響,必須用力。”但供桌上卻不見有什么拳經(jīng)劍譜之類。

    楊華心里想道:“我并不貪圖絕世武功,但這位前代大俠卻是值得我向他磕一百個響頭,尊他為我隔世師尊。”

    那十條戒律只有第一條有點特別,其他九條,則是名門正派常見的戒律,不外“不許恃強欺人,不許奸淫擄掠,不取不義之財……”等等。第一條卻是:“不作大明臣子,但遇外敵人侵,可為大明出力。”原來張丹楓的祖父乃是和明代始祖朱元璋爭奪江山的張士誠,張士誠和朱元璋在長江一戰(zhàn),兵敗沉江,故而張丹楓留下戒律,以不做明朝的官列為首要。怎料到有人發(fā)現(xiàn)之時,早已是改朝換代了。

    楊華心想:“我當然不會做官。但這條戒律的主旨乃是要抵抗外敵的入侵,如今是滿洲韃子霸占了漢人的江山,根據(jù)這一條的道理,我就該和俠義道一起反抗清廷,這正是我今后該做的事。”

    其他九條,更是任何一個正派的人應當遵守的立身處世的道理,楊華當然依得。于是毫不躊躇的便即跪在張丹楓的畫像之前磕頭。由于他對這位一代武學宗師的仰慕乃是發(fā)自內(nèi)心,因此不折不扣的依照張丹楓遺囑吩咐行拜師之禮,每讀一條戒律,用力磕足十個響頭。讀完十條戒律,磕足一百個響頭,磕得額角都腫起來了。

    忽地奇跡出現(xiàn),只見他跪下磕頭之處,地面凹陷,裂開一個山洞,隱隱透出寶光。楊華挖開泥土一看,地下藏的是一個玉匣,四角嵌有四顆明珠。楊華這才知道,張丹楓要他磕這一百個響頭,磕得原來大有道理。打開玉匣一看,里面藏的一本書,封面題的是“玄功要訣”四字。

    楊華得兩個師父傳他的刀法劍法,對于臨敵的招數(shù)所知已是甚多,但上乘內(nèi)功如何修習卻是未知。小時候父親和段仇世雖曾傳授過他一點入門的練功法子,后來丹丘生也教過他一些吐納功夫,但他兩位師父的內(nèi)功都是介乎邪正之間,不能說是上乘的正宗內(nèi)功心法。張丹楓留下的這本“玄功要訣”,顯然是他畢生武學精華之所聚的上乘心法了。

    楊華想道:“張丹楓是一代武學宗師,他的內(nèi)功心法不知如何深奧?”果然一開頭他就不懂。“子曰: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豈能出于理、氣、象乎?”文字的意思,他是大致懂的,但這幾句說得太“玄”,他卻不知與武學有何關系,心想:“孔子哪懂內(nèi)功,為何引他的話?”

    再讀下去,這才知道是與武學有關。書中寫道:“象者拳之形也;氣者拳之勢也;理者拳之功也。理氣象備,舉手投足,無不逾矩。”跟著把闡發(fā)這幾句話的道理解釋的清清楚楚,亦即是修習上乘內(nèi)功“心法”了。楊華細細咀嚼,越讀越是有味。只覺書中的解釋,和自己曾經(jīng)學過的有些地方也可以觸類旁通,那是一點也不玄了。“玄功要訣”講的都是武學基本原理,雖然只是十數(shù)頁的薄薄的一本書,已是包羅萬有。他以前的所學和這本“玄功要訣”比起來,有如小溪之比大海。

    不知不覺翻到最后一頁,最后一行寫的是:“心法領悟,可以入內(nèi)室鉆研無名劍法。”楊華心里想道:“玄功要訣,精深博大,要說領悟,談何容易?但我在石林可是不能久留,還是先去看看無名劍法吧。”又想:“劍法名為‘無名’,倒也特別。聽說張丹楓是天山派的始祖,為什么不叫做天山劍法呢?”

    楊華踏入山洞的最前一間石室,只見兩邊石壁畫滿圖形,共有十八個,畫的都是各種使劍的姿勢。

    但只有圖形,卻沒文字。楊華留心細看,第一個圖形像是“朝天一炷香”,

    但這個劍式,劍尖是筆直的指向天空的,壁上的圖形劍尖雖也上指,卻是斜指。從側面的某一個角度看來,劍尖倒似乎指向站在下首的敵手了。第二招像是“玄鳥劃沙”,但仔細看時仍是不像。而且“玄鳥劃沙”乃是轉(zhuǎn)身以反手發(fā)出的劍式,楊華試一比劃,根本就不可能一下子從“朝天一炷香”變?yōu)椤靶B劃沙”。

    其他各式劍招,情形都是類此。看來像是某一普通劍式,細看又不相同。甚至有若干劍式,左看像是甲派的招數(shù),右看像乙派的招數(shù),正中間看又像丙派的招數(shù)的。而且十八個圖形,劍勢都不連續(xù)。楊華看得莫名其妙,想道:“這個劍法可比玄功要訣更難懂了,連招式的名字都沒寫上,怪不得叫做無名劍法。”

    原來這是張丹楓晚年所創(chuàng)的劍法,已是在他開創(chuàng)天山派之后許多年的事情了。其時他的愛妻云蕾已死,他的掌門弟子霍天都已足以支撐門戶,于是他遂重履中原,最后回到他與云蕾少年時候最喜歡的地方——石林——度過晚年,方始創(chuàng)出這十八式“無名劍法”。這“無名劍法”比任何“有名”的劍法,境界都要更高一層。它是要靠學者各自的悟力自創(chuàng)新招的。楊華的“玄功要訣”都未入門,當然是看不懂這最深奧的“無名劍法”了。

    楊華走出石室,心里想道:“我現(xiàn)在尚未領悟玄功要訣,欲求躐等,自是不易。但祖師的劍法必定有其道理,我先把各個圖形牢記心中,以后待我有了那個學力之時,說不定就可懂得其中的妙處了。”到洞口一看,只見暝色四合,原來他在洞中沉迷于張丹楓所傳的武學,不知不覺已是過了整整一個白天,此時肚子方始覺得有點餓了。楊華把那塊封洞的石頭轉(zhuǎn)過來堵住洞口,爬下劍峰。

    于是者接連幾天楊華都在石室里默記那壁上圖形,不覺七日之期已滿,十八式“無名劍法”亦已牢記心中。

    雖然他還可以留在石林,但為了急于去找孟元超以釋心中疑問,他還是決定了按照原來的計劃,在師父“失蹤”了一周年的日子離開。

    最后一日,他戀戀不舍的離開了住了幾年的石屋,但在他要出石林之時,卻忽地想起一事。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山区| 皮山县| 察隅县| 闵行区| 治多县| 浦江县| 拜城县| 永康市| 大英县| 桐庐县| 德江县| 交口县| 宁乡县| 昌平区| 安丘市| 华坪县| 山西省| 垫江县| 延川县| 冀州市| 河池市| 碌曲县| 绥德县| 正宁县| 沙河市| 古浪县| 同江市| 浙江省| 蓬莱市| 洪泽县| 通河县| 施甸县| 都江堰市| 武冈市| 乳源| 延庆县| 正宁县| 衡东县| 敦煌市| 阜城县| 孟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