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師兄啊,你快去勸勸師父吧,再這么下去云隱怕是要得罪全天下了。半年不到時間,你知道我拒絕了多少想入寺的世家子弟嗎?” 慧真張開手掌:“五十家!全是各州各界的大人物。你說如此下去還得了,叫云隱還如何立足天下?” 慧能長老沒好氣道:“我勸?我要是能勸得住,前山也就不會亂成一鍋粥了。到現在天王殿還沒拆完呢。” 慧真嘆了口氣:“你說師傅是怎么想的,這百年云隱不一直好端端的嗎,如今成為七脈之首了,怎么突然弄起這些茬兒來了?” 慧能跟著嘆了口氣:“你問我,我問誰去啊。師父不從來都是這性子嗎?你還不知道吧,師父又自己離山了。” 慧真一驚:“什么?又下山了?” 兩位長老所愁之事由來有因,還得從方丈回山后講起。 在掌門方丈出山游歷的十年間,云隱寺一直由代理掌門也就是戒律長老慧真擔任,方丈回山后掌門之位就自然交還玄覺方丈了。 云隱寺僧眾像往常一樣吃齋念佛,習武修行,并沒有因方丈回山而有所變化。其實,若非當日山上鳴鐘十二記,次日戒律長老又召集弟子宣布方丈游歷歸山,大家跟本不會意識到他們的掌門方丈已經回來了。 再其實,方丈整日在云隱寺中走來走去,一會兒去前山的大雄寶殿、天王殿參拜禮佛,一會兒走到十八羅漢、二十諸天景處與前來瞻仰的游客講究佛理,一會兒又到長老殿、祖師殿去擦拭那些個陳年舊物。除少數年齡較長的弟子,鮮有人能認出來,大多都會以為是落腳云隱的老和尚。 其中原因無非是近二十年方丈已不甚管理寺中事務,有事都托付于諸位長老。更別說還出山游歷了十年之久。 方丈此番回山同樣是將幾件事交與諸長老安排。這幾件事說大不大,說小不小。其一是云隱寺不再收徒,其二是派出二十名寺中高徒前往滄州調查萬魔窟教徒,其三則是將云隱前山分出了部分,專供百姓參禪拜佛,游景覽勝。 不再招收新弟子是方丈回山時告于執事長老慧能的。方丈說得隨意,事后慧能長老卻認真思忖了一番。皇朝七脈中云隱能獨為龍首,實則是因為近幾十年寺里招收弟子毫無門檻,使得長老以降的二代弟子,三代弟子人才濟濟。 雖難免魚龍混雜,但弊不及利。何況近年越來越多的達官顯貴愿將子嗣送來修行,如此閉門謝客會不會拂眾人意,惹來遷怒?更何況新弟子實是教派興旺之命脈,方丈應不會不明白。 慧能長老思來想去認為此舉還是欠妥,欲要再與方丈商議商議,又轉而想到方丈向來說話隨意,但真若教他改口卻是難辦的很,他的固執和隨意就像個少年孩子,較起真來誰都不聽,誰都不理。 無獨有偶。方丈回山后沒事就在前山游蕩,某天突然停下身駐足思索。他總覺得云隱本該是隱于山林修佛修仙一派,但由于來此參禪拜佛的世人太多,不免帶進了些塵世氣,影響弟子修行,遂想何不將前山一應設施移出云隱,另建一寺專供善者朝拜?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