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在一般人的眼中,這或許只是一個價值上千萬的哥窯精品瓷。 但是圈內稍微有些地位的人都知道,這東西對于整個京都博物館來說,都是一件憾事。 這件青釉葵瓣口盤,其盤呈六瓣葵花式,淺腹,坦底。 腹壁向里凸出六道棱線,圈足亦隨腹壁起伏變化。 哥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 以紋片著稱,其特征可歸納為黑胎厚釉,紫口鐵足,釉面開大小紋片。 哥釉瓷的重要特征是釉面開片,術語叫作“冰裂紋”,俗稱“金絲鐵線”。 而在五大名窯中,汝窯和哥窯的存世量最少,這其中哥窯的存世量更罕見。 根據京都博物館統計,哥窯瓷器在國內留存數量少的可憐。 而以收藏聞名于世的京都博物館(故宮),哥窯藏品也不過十多件。 可惜的是,這件代表性的哥窯瓷, 在京都博物館古陶瓷檢測研究實驗室對其進行無損分析測試時意外損壞。 事故發生后,京都博物院成立事故調查組,徹查事故成因。 經過反復模擬試驗和多次專家論證,最后得出初步結論,判定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 是由于實驗室科研人員操作失誤,導致樣品臺上升距離過大,致使國家一級文物受到擠壓損壞。 千年珍藏一朝損毀,藏友和有關部門紛紛對京都博物院的“無損分析測試”提出質疑。 受到此次事件的影響,京都博物院將關于瓷器講究課題的實驗測試工作都暫停下來。 當時消息傳出來之后,整個文物圈一片嘩然,大大小小無數瓷器修復專家迅速趕往京都。 卻都在見過破碎的實物之后,表示其不可修復。 哥窯的鑒賞價值突出表現在“化殘缺為神奇”。 哥窯是碎片的,這本來是一個燒瓷的缺陷,結果經過人為歸納,認識到這是一種美。 所以哥窯是典型的缺陷美。 就像斷臂維納斯一樣,屬于美的另外一個范疇和境界。 而也正是因為哥窯的這個特征,想要修復它,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這件意外碎裂的哥窯青釉葵瓣口盤,也就成了京都博物館心頭的一根刺。 這件東西上被寄予的情懷和希望,已經遠遠超過了瓷器本身的價值。 楊一平能將這玩意拿到自己面前,說明這段時間自己高調修復各種文玩的事情,已經開始起作用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