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真是…… 好吧,從事后諸葛亮的角度出發,李旭總結出《傳染病》會像二哈那樣,在05年掀起逆襲風暴的原因。 首先就是,大投資加大腕扎堆,這兩點是必然起了作用的。 投資基本都用在刀刃上,大腕扎堆——哪怕是國內大腕扎堆——讓人有了好奇心,尤其是在預告片看起來很有大片味道的情況下。 其次是宣傳得當,發布單人海報,跟土豆網合作之類的就不說了,前期重點在大投資和大腕上,倒是取得了一個不錯的開門紅。等上映后又將李旭的消息放出來,頗有些偶像導演的味道,也吸引了不少目光和好奇心。 到這里,一切都還算正常,都還在李旭的預料之中。 等《無極》的口碑出來之后,所有事情都如同脫韁的野馬,開始往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地方一路狂奔。 說人話就是,李大導演運氣不錯的在05年年底,點亮了“自來水”和“報復性觀影”兩個成就。 之前說過多次,《傳染病》的節奏和細節都很出色,李旭搬運的時候也很好的進行了本土化,所以對觀眾來說,這電影很好看。 大陸電影還沒有過這樣的作品,多線敘事,場面宏大——觀眾眼中如此——細節豐富,節奏緊湊。 以前不是沒有多線敘事電影,《英雄》也可以算是多線敘事,但如此多而不亂,彼此交錯卻又互不影響,讓觀眾毫無難度理解劇情的多線敘事電影,卻還是首次。 那塊石頭要等到06年6月份去了。 電影好看,題材也很能引起觀眾的共鳴,無論青年還是中年、老年,只要經歷過兩年前那場災難的,都免不了有所感慨,而鞏麗的犧牲跟俞菲鴻的以身試藥兩段情節,也很能圈粉。 于是口碑就這么起來了,那些年輕的,沒那么多“藝術”追求的,渴望看到大陸自己制作的大片的觀眾們,也就自發性的到處宣傳,在這個網絡尚未發展到頂的年代,掀起了口碑浪潮。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