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鹽乃一國之根本,猶如糧食,一日不可或缺,自古以來便由朝廷牢牢把控,歷朝歷代雖多有變革,但卻從未有假商人之手而代之。
現如今我朝改革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實乃千年來未有之大變,無前人之經驗可借鑒,當慎之又慎。
如今新政所變乃由數百商人代為管理生產,一時雖可為朝廷獲得巨額財銀,但猶要防患于商人之間不利競爭,從而形成一家獨大進而壟斷整個鹽業的事情。
到時,便是大禍臨頭,不可不察。
臣翻遍歷代鹽業之運轉,偶有心得。望陛下不可將全部鹽場用來租聘拍賣,以此來調控我大明境內鹽業市場,從而讓朝廷對鹽業行有效管控”
讀到這里的時候,朱由校心中已經欣喜萬分了,因為王在晉的這一觀點和自己不謀而合。
朱由校從開始有改革鹽政這一想法的時候,便早已決定要在朝廷手里留一部分鹽場,由朝廷直接管控,而這一部分鹽場至少要占全國范圍內的百分之三十左右。
不僅如此。朝廷各部官員以及勛貴們手里所占有的鹽場要控制在百分之二十左右,這樣朝廷直控的鹽場加上官員和勛貴們手里控制的鹽場則可占全國鹽場的一半之多。從而對整個大明的鹽業進行絕對把控。
就如前世里許多上市公司的股份一般,手握半數之多的股份,才能對公司進行有效把控。
朱由校此次改革鹽政也是在學習前世里那些上市公司模式,而此次將鹽場拍賣租聘,不過是上市融資而已。
快速的搞到錢,才是朱由校這次鹽政改革的主要目的。
不然的話,以為朱由校真有那么好心,會優先供各部官員以及勛貴來挑選租聘鹽場?
關鍵時刻,他們這些人手里的鹽場是要被朝廷臨時征用,用來調控和對抗民間鹽商的。
其中尤其是勛貴,那可是皇帝的基本盤,他們的利益幾乎和皇帝綁在了一起,所以他們別無選擇。
懷著欣喜的心情,朱由校又接著往下翻看著。
后邊王在晉所寫的內容則是如何運用手里直控著的鹽場來調控鹽業了。
比如商人們若是囤積期貨,以哄抬價格時,則向市場大量投放鹽;若是鹽的價格實在太低,商人們無利可圖時,則會影響三年后再次租聘拍賣鹽場價格,進而影響朝廷財政收入時,則可囤積鹽,使得鹽價保持在一個合適的價格。
看完王在晉所上奏疏的全部內容后,朱由校微微點了點頭,卻又搖了搖頭。
朱由校的這一連串的動作,卻將一直暗暗觀察著他的各部大臣們搞蒙了。
他們實在搞不懂陛下這是什么意思,究竟是滿意呢還是不滿意。
朱由校沒有理會在座一眾大臣們疑惑的目光,心里微微嘆了口氣。
其實王在晉后邊那一套管控鹽政的方法不能說有錯,但卻并沒有達到朱由校的預期,或許這就是眼界所帶來的限制吧。
更準確的說是,格局有點小了。
此次改革鹽政,朱由校的目的可不單單是如此。他的最終目的是要將這些遍布大明境內的富商如割韭菜一般,一遍遍的從他們身上賺取巨額的財富。
在前世里,朱由校見過太多人炒股,最終賠的連褲衩都丟了。而那些資本大鱷們是如何操控股市,賺取財富的呢?那些手段簡直讓人匪夷所思。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