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終于看到了這部宣傳火爆的不行的電影,我的感受就是盛名之下無虛士,陳景恪不愧是奧斯卡最佳編劇……” “它沒有出人意料的情節,沒有風花雪月浪漫到不行的求愛攻勢,有的只是一個幼稚男孩對一個女孩多年堅持的情感過程。” “但如果只是把它單純的歸結于青春愛情片,是對它的貶低。這部電影的核心依然是友誼,是成長……” “結局重要嗎?有人說重要,有人認為不重要。但所有人都一致認為,過程很重要,這部電影講的就是那個過程。” “電影娓娓道來,講述了一群少年的成長歷程,平淡但又真實,能勾起觀眾對青春的回憶……” “我敢斷言,《那些年》必將是國產青春校園劇的標桿作品。主角七人坐在墻頭的畫面,也將會成為影史最經典的畫面之一。” 這是一篇長評,還配了一張圖片,正是主角一行七人坐在墻頭的畫面。 陳景恪是在路演間隙刷評論區看到的這篇影評。 前面如何分析夸獎暫且略過不提,僅僅是最后對這幅畫的評價,他就覺得這個小編是有幾把刷子的。 因為前世這幅圖確實成為了影史經典畫面之一,被廣泛借鑒,甚至很多動漫上都進行了借鑒。 陳景恪為了重現這個畫面,真是使出了渾身解數,一個簡單的鏡頭拍了足足十幾遍。后期又對光線等進行調整,才總算弄出了想要的效果。 《那些年》的勢頭很猛,大有橫掃整個八月檔期的趨勢,事實上說它是橫掃也不為過。 現在日總票房的百分之四十五都是它的,剩下所有電影加起來占了百分之五十五。 而且這個成績只是暫時的,因為《那些年》在票房上的強勢表現,各大院線開始調整排片。不出意外的話,它的票房占比還會進一步提升。 它不只是票房表現好,口碑也一樣很高。 豆芽評分隨著評論人數的增多,從八點六降低到了八點四,但依然是大多數電影只敢想一想的分數。 關于它的報道和評論自然也是最多的,隨便打開一個社交平臺都能看到,熱搜幾乎就沒有斷過。 當然,這其中和八一廠投入的巨額宣傳費用有直接關系。 評論也是各式各樣,總體來說好評居多。 “青春的陣痛就是,女孩永遠比同齡男生成熟。”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