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國協是個很松散的組織,大家各有不同的想法,很多時候都是各行其是。比如現在,有人想和陳景恪和解,有人卻選擇了繼續戰斗。 一位叫樊越的小說作者發表圍脖:真正的文學作品要能反應社會現實,要能帶給人們深刻的反省,而不是用來炫技,你以為呢@陳景恪。 同時還發了一個剪切的新聞圖片,內容是:一個人因為癱瘓,被妻子女兒鎖在屋子里,心灰意冷之下絕食而死。 這個新聞陳景恪知道,鬧的沸沸揚揚。曾經家里的頂梁柱,因為癱瘓被無情拋棄。他身邊有電話,可以打電話給朋友、父母乃至報警,可他什么都沒做。 因為心已經死了。 期間他妻子回家看過,見他沒死也沒有采取任何救治措施,而是轉身把門鎖好又走了。 當時他經歷了什么,只是想想就讓人不寒而栗。 此時樊越又@他,又把這篇新聞貼出來,用意不言自明。邀戰,就這件事情寫文章。 而為什么樊越會跳出來,看過身份就知道了。甄高地的弟子,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就是《回顧陪師父走過的路》。 這個名字有沒有一種很熟悉的感覺,既視感是不是很強? 他站出來就顯得在正常不過了。 沒多久樊越又發了新圍脖,也是剪切的文檔圖片,上面是一篇文章。分析這件事情的起因,并加以諷刺。 不得不說寫的確實非常好,入骨三分。關鍵是風格像極了甄高地,甚至可以說簡直一模一樣。 還是那句話,懂得都懂。自己不敢親自下場,找徒弟掛名。 本來還想給甄高地打電話勸他消停的國協主席銀融,看到這篇文章后重重嘆了口氣。 她知道這是甄高地的最后一擊,沒有人能勸得住。 這件事情是因他女兒而起,把這么多人拖下水,他要是一直躲在后面什么都不做,是交代不過去的。 所以這一擊他必須要出。 贏了一切好說,輸了對那些被他拖下水的人也有個交待。 正因為明白這個道理,她才息了打電話的打算。但同時她也很期待,那個叫陳景恪的后起之秀會如何應對這個命題作文。 關鍵是甄高地先出手寫了諷刺文章,陳景恪如果也順著這個思路寫,哪怕寫的再好都會被認為拾人牙慧。 他必須要另辟蹊徑。 寫小說?還是繼續用詩來應對?所有人都充滿了期待。 一天,兩天……陳景恪沒有任何回復,文壇的人倒是沒有任何動作,因為只有圈內人才知道寫出一篇優秀文章有多難,拖幾天很正常。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