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好水川之戰結束的第二日。 神色冷漠而又嚴肅的虎豹偏將曹潤(三萬虎豹騎中有三名偏將)沉聲向虎豹騎統帥曹純匯報好水川一戰的斬獲和自身的傷亡。 “此戰當中,我部共斃敵四萬七千余人,俘獲蠻夷約十九萬眾。” “繳獲戰馬四十余萬匹!” “我們自身傷亡七百四十一人。” 好水川之戰并不是一場令所有兵家膽寒的殲滅戰,而是一場毫無懸念的擊潰戰。 所以,此戰之中陣亡的蠻夷并不多(相較于被俘獲的而言)。 話音入耳,面容冷峻的曹純微微頷首,道:“于好水川內修煉虎豹冢,以后我虎豹騎凡有陣亡軍士,皆安葬入其中。” “將陣亡的蠻夷盡快焚燒掉,避免產生疾病和瘟疫。” “將繳獲自蠻夷的戰馬悉數移交北部行營統帥公孫瓚。” “俘獲的蠻夷則交由永樂令劉艾處置。” 好水川之戰是虎豹騎的出道之戰,亦是虎豹騎鐵血征途的開始。 所以,曹純打算于好水川內修建虎豹騎們的最終歸宿――虎豹冢。 歸公孫瓚管轄的北方行營防區內擁有數座蓄養戰馬的軍馬場,繳獲自蠻夷戰馬的最好歸宿便是北方行營防區內的那數座軍馬場。 至于于好水川之戰中俘獲的大披蠻夷,他們是永樂令劉艾最近所急需的精壯勞力。(目前永樂城轄區內正在大搞土木建設和開荒墾田,所以急需大量精壯勞動力) “遵將軍命!” ……………… 數日過后。 永樂城,雖名為城,但其轄區卻比北郡一個郡還要大。 轄區內有民將近二百萬眾(其中蠻夷約占百分之四十左右)。 永樂城轄區是漢國境內胡風最重的地方,也是青壯占比比例最高的地方。 任永樂令的劉艾在錦衣衛的嚴密護持之下進入轄區當中體察民情。 郁郁蔥蔥的田畝之中,隨處可見揮汗如雨的青壯身影。 不過,此刻于田畝之中耕種的青壯絕大部分都不是漢人,而是有著明顯胡人特征的蠻夷。 這些于田畝之中耕種的蠻夷大部分都是來源于白羊王部。 他們于漢軍作戰之時被俘,被俘之后,他們就被編為了蠻夷民戶。 所謂蠻夷民戶,指擁有蠻夷血統的漢國百姓,他們所需承擔的賦稅是普通民戶的兩倍左右,且他們還必須承擔永樂城轄區內的各種徭役,必要之時,他們還得重操舊業作為漢軍的炮灰部隊。 為了避免這些蠻夷民戶暴動造反,劉艾規定每千蠻夷民戶設一校尉(由漢人擔任,擁有兵卒五百),設校尉一名(由蠻夷擔任)。 目前永樂城轄區之內共有十四名掌管蠻夷民戶的漢人校尉。 這些校尉直接對劉艾負責。 他們所擁有的兵卒也大都來源于原先的永樂軍戶或者北郡良家子。 在這種措施之下,蠻夷民戶造反的可能性被進一步壓制了。 當然,劉艾也不是一個一味用強的角色。 為了給蠻夷民戶們一個希望,他規定只要在永樂轄區之內生活超過十五年,且在這十五年之中沒有任何不良記錄的蠻夷民戶,將獲得成為普通民戶的資格。 如若蠻夷民戶中有百姓參軍壯烈犧牲,其子嗣便可脫離蠻夷民戶成為漢人。 劉艾給了蠻夷民戶們希望,所以這些蠻夷民戶不到萬不得已之時,是不會親身犯險的。 畢竟漢人的鐵騎可不是吃素的。 永樂城轄區內有子城三座,塢 堡數十,永樂城轄區內的漢人大部分都集中在子城和塢堡當中。 永樂城轄區為典型的草原地貌,但是,在如今大量漢人涌入的情況之下,永樂城的地貌已經轉變了。 草原還有,但只剩先前的四分之一了。 其余的全部被開墾成為了能種植糧食的田地。 如果不是因為需要草原之上的牧草供養軍馬場內的大批戰馬的話,劉艾估計會下令讓永樂城轄區變成純粹的農耕民族居住區域。 蠻夷民戶們所耕種和擁有的土地全部都是由草原轉變而成的田地。 永樂城轄區內真正的產量核心是一百三十萬畝優質良田,這些良田已經全部收歸國有,耕種這些良田不是軍戶就是歸國家控制的戰俘。 這些良田之上產出的糧食除維持日常所需之外,其余的全部轉運至長安的敖倉或者新建洛口倉。 永樂城轄區內的漢人相較于蠻夷民戶來說簡直不要太滋潤。 漢人只要成年便會獲得官府授予的田地,以及租借耕牛的種種優惠政策,還有可低價租借官奴用于耕種(戰俘)。 基本上漢人不需要下田,奴隸和耕牛會替他們耕種好。 永樂城內的徭役也基本不會加到漢人頭上。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