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岐陽王,李文忠! “爹,兒子來了。” 李文忠跪在蒲團上磕了三個頭, 隨后起身為靈牌插上三炷香,默默跪回原位喃喃自語。 “太宗駕崩三年,太祖也駕崩兩年了,現在,兒終于看到為你平冤昭雪的機會,朱棣和兒說,等到他靖難成功,就會為你翻案,會把你抬進太廟,同時,國朝興建武廟,您會是十哲之一,位在徐、常二人之上。” “不過,兒并不相信朱棣,他的野心太大,像極了太祖,他的話能有幾分真假。” “兒一直想去找陳云甫,因為我總覺得他好像在準備著什么,齊德是個什么樣的廢物,國朝上下有目共睹,我怎么也不信,齊德能贏陳云甫。” “父王,事關咱們家族生死存亡的時刻到了,請您賜下明示,告訴兒,兒是該選朱棣還是選陳云甫。” 李景隆一頭砸在地上。 其實他也就是來尋個心安而已,哪里還能真指望一塊靈牌給自己什么指示嗎? 默默擦干臉上的淚水,李景隆站起身離開祠堂,門房來稟,說五軍府送來了一紙訃告。 淮安侯華中死了。 李景隆眼角猛然抽搐數下,遽爾扭回頭看向祠堂。 父王顯靈了? 現在,李景隆知道該怎么選了! ...... 谷嘩 出大寧往西南一百余里便是山海關,經山海關往南是津口,后改平津,朱棣由此渡船南下,便取天子渡津之意,為天津。 津口港雖扼住勃海灣之險要,但因為朝廷多年海禁,因此一直沒有得到什么發展。 遼東大開發以來,金州、復州接連興建大型港塢,連帶著津口也得到了發展,每日往來河北、遼東的海船絡繹不絕。 物資的輸送效率得到了極大提升。 “經略使,咱們到了。” 隨著一艘掛著‘遼東經略’大旗的海船進港,遼東經略使俞以豐從此處下了船,不遠處,一個體態發福的青年男子迎了過來。 “經略使辛苦。” “見過世子殿下。” 來迎接俞以豐的不是外人,恰是朱棣的長子,朱高熾。 “本官總算是不辱使命,趕在燕王的令期之前,將一百二十萬石糧食、十萬套兵器甲胄全數送來。” 俞以豐讓開身位,指著身后一望無邊的百余艘大型海船笑道:“請世子殿下核收。” “不用不用,經略使辦事,父王是絕對信任的。” 朱高熾連忙擺手,他哪里能去真的點數,朱棣這次起事,可是全靠著俞以豐這位大管家呢。 沒有遼東,十幾萬大軍餓都餓死了。 “父王和晉王都已在南郊大營,眼下已經備好了宴,我帶您過去。” “有勞世子殿下。” 俞以豐含笑點頭,同朱高熾上了同一駕馬車,自津口港趕赴豐臺南郊大營。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