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北戴河行在。 已是六月的北戴河,不僅沒有夏日時節的燥熱,還沒有似火的驕陽炫耀著極晝的白光。 一切都是那么的舒爽柔和。 原來還穿著太子常服的朱常洛,到了這里之后,就換上了一件寬松舒服的居家道袍。 當然,穿這種寬松舒適的居家道袍并不是朱常洛的愛好,也不是朱常洛信仰。 而是,這個時代獨有的印記。 這種寬松道袍就像是后世富裕人家喜歡日常穿的唐裝一樣,就是為了裝叉和清爽舒適,沒有別的什么意思。 而這種居家道袍做工也比較簡單,并未在袍衫上做任何關于道家的標記,只是它寬松的款式類似于道觀道士們的道袍而已。 所以,這種寬松舒適的道袍就被士大夫們引用成了自己居家必備的日常服飾,就連以莊重肅穆為主的皇家在日常休息的時候,也不會例外。 也會換成一身寬松的道袍,舒適的享受著歲月靜好。 此刻的朱常洛剛剛將自己的一身常服換下,穿著一件寬松無比的藏青色的居家道袍。 他的這件袍子用的并不是華貴的綾羅綢緞,而是最簡單的棉布。 棉花雖然在明初的時候就開始普及了,但是,真正穿棉布的人,幾乎都還是市井平民。 士大夫們還是不喜歡這種帶有低級質感的布料。 但是,在后世享受慣了純棉帶來的舒適感的朱常洛,自然對棉布是情有獨鐘的。 所以,他的居家袍子幾乎都是棉布做的,而為他做袍子的棉布也不是普通地方種出來的棉花,而是從寧夏那邊進貢過來的。 寧夏那里經過了朱常洛近十年的經營,現在那里儼然已經成為了一處東西方文化交匯的聚集地。 一開始那些覬覦牛頭溝小鎮的少數民族部落們,在經過了數次甚至數十次牛頭溝護衛隊無(恐)微(怖)不(血)至(腥)的呵(毒)護(打)之后,他們就感受到了來自大明皇太子殿下的關(威)懷(儀)。 在朱常洛的指示下,牛頭溝小鎮并未排斥這些已經屈服的「異族」,反而積極的吸收著這些生活在苦寒之地的貧苦牧民們。 除了讓他們幫助牛頭溝小鎮放牧養殖大批的牛羊馬匹之外,還教了他們漢人的文化,以及如何種地。 現在,這些部落游民們享受著牛頭溝小鎮帶來的安寧,紛紛都定居在牛頭溝小鎮周圍,自覺地將自己視為大明子民。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