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四百六十五章 南北之差-《亂明者皇太子》


    第(1/3)頁

    自司馬氏八王之亂以降。

    草原胡族乘機崛起。為避兵災,晉之士人衣冠南渡,這才使得中華文明之重心漸有南移之勢。

    悠悠千載,雖有唐宋元明四朝定都于北,但除明外,這三朝皆崛起于異族之間。

    唐承隋朝,隋接北朝。

    北朝者,胡人之政權也。

    雖有孝文漢化之政,但究其傳承,依然難脫草原膻腥之氣。

    而后之宋,得國不正,為防叛逆,恩寵士人,疏遠武官,自斷臂膀,使得北方草原梟雄迭出,先造遼金,后有夏元。

    終其趙宋四百年,雖有正統之名,卻無正統之實。燕云十六州更是侵染膻腥455年之久!

    蒙元雖一統宇內,但其文明還不如北朝故事。

    后有我大明太祖高皇帝強勢崛起,驅逐韃虜,恢復中華,這才又有了我漢人天下一統河山之勢。

    但是,即便是雄才大略的洪武大帝,他也不可能在短短三十年內,扭轉漢人政權南強北弱之勢。

    而成就這樣的原因,就是因為傳統士族的根基在這上千年的歲月里,在南方越扎越深。

    南方在傳統士族的經營之下勢力盤根交錯,利益往來日漸稠密。

    而北方近靠草原,歷代南下胡人,兵鋒所指,使得傳統意義上的漢人故地浸染膻腥。

    故而也就造成了南方文人輕視北方“賤民”的心理狀態。

    但是,這些士族們卻忘記了當初自己的祖先也是北人,也正是因為他們祖先們的爭權奪利和無情拋棄,才使得原來繁華的北地盡入虜手!使得北方黔首日艱一日!漸忘北地之輝煌!

    所以,南北之差,行至明時,猶甚以往!

    建文之后,永樂大帝北遷都城,固然有歸北固權之私念,但亦有皇權北定,驅逐韃虜之雄心。

    也只有如此,新生的大明才能徹底歸一中原,一統南北。

    不然,大明政權久在江南煙花之地,貧瘠的北方在士族眼里又無利可圖。

    不出百年時光,大明定然也會陷入南北朝對峙之局。

    所以,永樂大帝遷都北京在朱常洛看來這是無比英明的決定。

    也正是因為這個決定,也才使得漢人天下由北到南,獨尊中原。

    但是,以禮教和小農經濟為基礎的封建社會還是有其弊端的。

    永樂大帝雖然解決了政治上的問題。

    但是,經濟上的問題,卻始終沒有得到任何解決。

    縱觀大明自永樂遷都至今,已逾二百年矣。

    南強北弱之局,始終無解。

    京師的供給還是要靠著千百年前隋煬帝開往的那條古老運河才能勉強維持運轉。

    這種的結構在朱常洛看來是十分不健康的。

    時間越久,就越會讓南方輕視北方。

    長此以往,南北對立甚巨,就會導致潑天禍事!

    而這場禍事在原來的歷史時空里也確實上演過。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沙市| 民乐县| 嫩江县| 九龙县| 东辽县| 定边县| 密云县| 武冈市| 东宁县| 保康县| 黔南| 滨海县| 鲁山县| 厦门市| 白玉县| 定日县| 义乌市| 西平县| 济源市| 望城县| 芜湖市| 松溪县| 德庆县| 察雅县| 伊吾县| 乌鲁木齐县| 开封市| 麟游县| 黄大仙区| 临城县| 新巴尔虎左旗| 兖州市| 社旗县| 信丰县| 鹤岗市| 行唐县| 赤水市| 衡东县| 临猗县| 宾川县| 华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