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盧象英當然知道,自己說的這番自認為合情合理的話,其實在這個時代而言,是非常前衛的,以往的什么均田地,都不過是口號而已。 真正敢動權貴階層利益的起義軍,基本都掛了。 原因很簡單。 你起義軍到一個地方就殺了當地的權貴來分田產,那么其他地方的權貴能不怕?他們為了保證自己的利益,會出錢出糧來支持官府,甚至自己組建軍隊來抵抗起義軍。 所以自己也沒想過直接動刀子。 先禮后兵。 談不攏,再找個借口理由出刀。 而且理由很好找。 就一句話:某某鄉紳士族和清廷勾結。 簡單,直接,粗暴,實用。 而且有大把的人信。 關鍵是這樣殺一些鄉紳士族,不影響天雄軍在其他鄉紳士族眼中的形象,腹黑一點,這是天雄軍還孱弱時的迂回之策。 等天雄軍強大到了一定程度上,就可以無視鄉紳士族的看法了。 不過,還是要說服李寄。 現在天雄軍的核心,領導層面上,總領全局的是自己,包括要政治思想工作,而指揮作戰的是趙巨鹿、趙秋瑞、李鳳良和徐三等人。 但李寄的作用不可或缺。 若是離心離德,天雄軍甚至走不到天平天國那一步,就得被清廷玩死。 盧象英笑道:“介立,我再說個你比較容易接受理解的例子:我希望若干年后,我們驅除韃虜,讓我神州山河重現安定,百姓富足,朝堂清明……嗯,這都是大話,反正是我們的希望罷。我是說,若干年后,你李寄當年因為各種原因,不被一個家族認可的事情,不會再發生,就是極好的了。” 李寄為何不被徐族接受? 地位。 經濟。 禮教。 這是決定性因素。 而當所有的百姓和鄉紳士族擁有同等地位的時候,封建禮教里的糟粕被舍棄之后,百姓又都富足,那么李寄的尷尬窘況就不會發生。 當然…… 這是一個理想化的狀態,哪怕二十一世紀,也不見得完全杜絕了。 畢竟依然有豪門。 其實很有道理:別人豪門幾輩人攢下來的底蘊,憑什么你普通人用半生就超越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