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劉擎伸出一手,萬年公主乖巧的接過牽上,臨走時劉擎望了郭缊一眼:“郭兄,一起用飯吧。” “不敢!”郭缊連忙推辭,這可是公主,他哪有資格與公主一起用飯。 劉擎并未勉強,今日主要招待外甥女,不過郭缊既然來了,劉擎自然也打起了別的主意,先前就去太原拜訪過他,他已隱隱察覺郭缊有尋找倚仗之意,如今有劉宏這一手托孤,說不定幫了他的忙。 …… 雒陽。 董卓參與了數(shù)日了朝議,皆未表態(tài),但明眼人都知道,董卓乃是袁氏故吏,而袁氏支持皇子辯,于是大家都將董卓看成是何皇后一派的人。 如此看的話,董太后就失勢了。 楊彪無可奈何,只好聯(lián)絡(luò)屯兵陳倉的皇甫嵩,弘農(nóng)楊氏與關(guān)西將門,歷來交好,董重死后,董太后手中已經(jīng)沒有一戰(zhàn)之力了,若爭皇真的走到那一步,他們是必輸之局。 數(shù)日后,董卓又出現(xiàn)在小平津關(guān)。 “文和先生,以你之間,如今朝局,該如何破局?” 董卓是專程來虛心向賈詡求教的,自從上一次誅殺宦官之策,在袁氏面前立住了腳,董卓意識到賈詡可能真如傳的那般厲害。 他要效仿劉擎公子,征召幕僚,為其出謀劃策。 賈詡端坐,雖是武官,卻穿著文士衣服,十分整潔得體,長須捋成一撮,一手可握,很是干練,一雙烏黑明澈的眼睛,顯得他精力十足。 對于雒陽局勢,賈詡也有自己看法。 “何進若不死,皇位必歸于劉辯,董重若不死,皇位會歸于劉協(xié),如今兩家不動手,只不過是沒有把握罷了。”賈詡說道,“董州牧不妨如此想,何進與董重,皆留下不少兵馬,還有西園軍,我得知兩派人,皆爭相拉攏,只是這種拉攏來的兵馬,恐怕他們自己也信不過吧。” 董卓若有所思的點點頭,覺得賈詡所言極是! “不過,如今這雒陽城中,唯一能決定陛下是誰的,恐怕就屬董州牧了。” “我?”董卓不解,“那楊彪與袁隗呢?” 這兩大世家,他可惹不起。 “茂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方今之計,唯有兵馬,才是強權(quán),所以,皇位爭奪,皆系于將軍之身爾!”賈詡道。 董卓眉頭一鎖,身子前傾望著賈詡,“先生真覺得我能左右?” 賈詡一笑,從董卓的神態(tài)中,他看到了一絲野心,但更多的,還是自卑。 大漢的門第觀念,可是根深蒂固的,汝南袁氏,弘農(nóng)楊氏這類名門望族,令人對抗的念頭都產(chǎn)生不出來。 董卓昔日不過并州一縣令,受過袁隗照拂,才能在日后做并州刺史,河東太守,這是大恩。 “那要看董州牧想不想了。”賈詡雙目迎向董卓,似乎話外,還有別的東西。 董卓迎著賈詡目光,道:“朝堂之上觀之,劉辯膽小畏言,而反觀劉協(xié),隨小小年紀,卻能端正視聽,已有君王風范。” “看來董州牧已有答案。”賈詡道。 董卓沉吟了一陣,他在想,可袁公支持劉辯,如此,與袁氏一門的關(guān)系,恐怕就…… 似乎知道了董卓在憂慮什么,賈詡道:“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董卓眼睛一亮,失去了袁氏的關(guān)系,會得到楊氏的關(guān)系,如此一想,董卓似乎釋然了一些。 賈詡又一笑,突然問道:“董州牧姓董,董太后亦姓董,不知是否是族親?” 董卓一愣,旋即雙眼放光,大聲歡喜道:“是也!哎呀,先前如何沒能想到,多虧文和先生提醒!” 董卓說著,還拱手行了一禮,賈詡欠身還禮。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咱知道該如何做了,不知文和先生,愿助咱一臂之力否?卓愿拜先生為軍師!”董卓笑道。 賈詡起身,來到董卓跟前行了一禮,“董州牧為大漢立賢,乃是明大義于天下,賈詡愿助一臂之力。” “哈哈哈,我得文和,乃如虎添翼也!”董卓連忙攙住賈詡雙手,眉開眼笑,慈善有加,“文和以為,與行此事,該當如何行事?” 賈詡抽出一手,悠悠一捋胡須,“與行大事,必先鞏固實力,何進所部有不少兵馬,加上潰敗的何苗兵馬,無主的西園軍、董重軍,還有執(zhí)金吾丁原之兵馬,徐徐圖之,皆可成也,彼時,朝堂便是主公之一言堂!” “妙哉!”董卓高興的一擊掌,道:“事不宜遲,文和與我速速回雒陽!” …… 劉擎回道常山之時,已經(jīng)十二月。 郭缊回了太原,等待他的任命詔書,殊不知負責擬寫詔書的張讓,正的送往雁門的路上。 當初倉促之下,張讓只寫了封劉擎、劉表劉岱的詔命,所以這個雁門太守,郭缊是等不到了。 萬年公主也隨著劉擎坐車回到了常山,為此劉擎多花費足足一倍的時間。 蔡琰見到萬年公主走出馬車時,先是錯愕了一下,然后變成訝異的表情,最后變成了疑惑。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