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山陽郡,高平縣。 曹操在兗州平亂,路經山陽郡,特地前去拜見太守袁遺,也就是好友袁紹之堂兄,在袁遺的邀約下,兩人又一同前去拜訪名士張儉。 張儉如今已是七十高齡,依然身體健朗,耳聰目明,黃巾起事后,朝廷四府多次派公車征召,舉他為少府,張儉都拒絕了。 回鄉之后,他一直深居簡出,對兩人的到來也十分高興,親自出門迎接。 “晚生袁伯業見過元節先生!” “晚生曹孟德見過元節先生!” 兩人齊齊行禮。 “伯業,你來了!”張儉笑道,顯然認得袁遺,不過對于曹操,他卻印象不深,“這是你之好友?” “先生,孟德與吾弟本初自小相識,他現為騎都尉,負責剿討兗州之黃巾,路經此地,故前來拜見。” “討黃巾?”張儉突然面露不喜,“朝廷無錢恤民,倒是有錢討民!” 他冷冷的說聲,便回進屋了,曹操眉頭一皺,看著袁遺。 似乎被人鄙視了? “孟德勿惱,老先生乃性情中人,早年便因直言而得罪宦官,被宦官構陷,流亡十數年,今年黨錮解除,方才回到鄉里,卻見黃巾為禍,民不聊生,故多了些牢騷。” 曹操一愣,“此番遭遇,竟與吾那伯喈老友如出一轍。” “蔡伯喈亦為宦官所害,有家而不能回,實乃遺憾。” “不過操已收到伯喈之書,我欲與之會于山陽,這兩日便該到了,如今黨錮已解,陳留黃巾已平,他便可以與家人團聚了。” “如此便好,今日帶你來求見元節先生,是望其能對你指點一二,先生被世人奉為‘八及’,此行孟德需慎重對待。”袁遺認真道。 曹操拱手,“多謝伯業兄!” 兩人進屋,再次給張儉見禮。 曹操看門見山,就著門口的話題繼續道:“元節先生,操奉命討賊,討的是裹挾百姓作亂之惡賊,而非善民,平定黃巾,方能還百姓一個安寧。” 張儉淡淡道:“人生而為善,緣何向惡,孟德果真不知乎?” 曹操一聽,心中自有答案,可惜君與民的論斷,已老生常談,即便知道朝廷腐朽昏聵,又能如何呢? 他已經不是當初那個敢以五色棍棒痛擊權貴的曹孟德了。 “元節先生,孟德為官,亦急公好義,為民做主,也因此得罪了權貴,今天下生亂,朝廷方解黨錮,舉能臣,望先生能為孟德開導一二。” 聽了袁遺的話,張儉才看向曹操,細細的打量。 良久,道:“黃巾起于各州,然根源卻不在各州,而是在朝,閹黨不除,國無寧日,大漢亦日漸傾頹,久而難扶矣!” “倉廩實而知禮節,縱使無知,誰人又愿意擔這反賊之名,黃巾與民,本就手掌之正反,反為黃巾,正而為民,何況民者乃財稅之基,糧草之根,孟德手執兵器,望善用之。” 曹操若有所思,張儉之意,平黃巾,亦非僅有撲殺一途,他突然想起劉擎公子收納降卒時說的一句話,人口乃是第一生產力。 今日聽張儉之言,二者之意不謀而合,不由得驚嘆,劉擎公子年紀輕輕,竟有可比張儉老先生之真知灼見。 皇甫義真與朱公偉將降卒盡皆斬首,為將士換取功勞,若是照劉擎公子與張儉所言,他們斬的乃是國家生力,折損的是國家元氣。 “孟德悉聽老先生教誨!”曹操行禮道。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