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戰國時期,貴族之間最為流行的服飾莫過于深衣。它是天子、諸侯以及士大夫最為喜歡的居家便服,同時還是平民最為喜歡的禮服,并且男女通用。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它是僅次于朝服和祭服之外最好的一種服飾。 深衣,顧名思義,就是將身體深藏在衣服之中,顯得十分莊嚴典雅。古人對深衣的裁制非常講究,必須合乎規、矩、繩、權、衡五個方面的要求。規與矩,象征著天地圓融方正。繩,象征著人道正直。權與衡,象征著公平。所以,深衣袖口為圓形如規,交領方正如矩,背后的一條直縫從背到腳如墨繩,下擺平齊如權衡。 深衣分為上衣和下裳兩部分,但兩部分是縫合到一起的。裁制深衣時,上衣、下裳共用布十二幅,象征著一年有十二個月。 深衣再長也不能拖地,再短也不能露出腳背,袖子與上衣在腋下連接處的寬度要達到可以自由運動臂肘的程度,袖子出手部分的長度折過來要正好到達肘部。深衣都有腰帶,腰帶的部位要束在髖骨之上、肋骨之下沒有骨頭的部位。 深衣都有鑲邊,針對鑲邊的布的顏色要根據父母、祖父母是否健在來選擇。當父母和祖父母都健在的時候,要用五彩花紋的布來鑲邊。如果只有父母健在,就要用青布來鑲邊。如果只有母親健在,就用白布來鑲邊。 深衣上大都繡有精美的圖案,圖案上龍、鳳、虎、蛇、鳥等動物,還有花、草等植物。一件深衣上并非只繡一種動物或植物,通常會同時繡上多種動植物。在一楚暮中曾挖掘出一件深衣,用紅棕、黃綠、橘紅、黑、灰等顏色的絲線,繡出龍、鳳、虎三種動物。圖案上,一只色彩斑駁的猛虎正張牙舞爪地奔向一條大龍,鳳鳥張開雙翅,腳踏一條小龍,并與大龍互相交錯、纏繞。整幅圖案,看起來極其生動。 深衣穿起來十分寬松舒適,方便活動,所以無論是讀書,還是習武、招待賓客,甚至訓練士兵都可以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