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戰國”? 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從神話中的盤古開天、女媧造人到三皇治世、五帝定倫,大禹治水家天下,夏桀無道喪國邦,商湯放夏桀,周武伐殷紂,大周朝封建諸國……有無數的朝代更迭。說戰國前,先說西周。追本溯源,順藤摸瓜。這個瓜就是,大周封建。 那時的“封建”不是現在的“封建”。現在的封建指的是落后、保守,那時的“封”是堆土,“建”是植樹,“封建”就是堆土植樹。 大周朝堆土植樹卻不是搞綠化,也不是要造林。事實上,那時的樹木多得愁煞人,千年古木比比皆是,而人們想的卻是伐樹種地,但西周時還沒發明鋸,亂砍濫伐是件極苦的差事。有首歌叫《伐檀》,講的就是伐木的艱辛。 周人堆土植樹,是為劃定疆域,將大地成片地割裂成“井”字型,分封給諸侯。大家你一塊,我一塊,彼此培土為埂,植樹為標,劃界相安。 自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發滅掉商朝、奪取天下后,歷任周王都喜歡分封諸侯。封的全是自家人,也即與周室有嫡親血緣的人。 周王分封的道理很簡單:天下很大,都是我的。我的地不能讓別人去管,換言之,凡是管地的必須是我的人,因而有機會培土植樹的必須是與周室有血緣關系的人,異姓受封者極少,且必須是信得過的近臣,譬如姜子牙,被封到齊國。 天子封諸侯,諸侯封子嗣,子嗣再封子嗣,天下最終被分割為一塊又一塊連綿不絕的井字。井與井相連,你與我姻親,上下是一家,四海皆王親,這就是所謂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如此分封,封者(歷代周王)行賞很歡樂,受者(諸侯)受封更歡樂。這種快樂一直持續到西周結束。 與分封并行的是世襲,即受封之地可以子孫相傳。周王既封,就不好意思收回。子孫總是有,天下卻有限,直屬王地也就越來越少,在平王東遷洛陽后(東周始),也就結出諸侯坐大、王室式微這個必然惡果。 東周可分為兩段,前半段叫春秋,后半段叫戰國。 春秋就是孔子生活并記載過的那段歲月,從平王東遷到三家分晉,前后約二百多年。春秋的特色只有四個字:禮壞樂崩。禮與樂是周公制訂的,與分封并行。禮是區別上下尊卑的,樂是融通上下左右的,禮與樂,將天子與“率土”的封建諸侯密切聯結起來,使上下有別,尊卑有序。但在春秋,這種秩序開始被打破。日益坐大的諸侯左右兼并,好勇斗狠,總有人跳出來做老大,替天子維持秩序,老大過后又有老大,諸侯輪替爭霸,周王說話沒人聽,干著急沒辦法。 然而,春秋爭戰有個重要特點,就是打歸打,不玩命。因為大家無不沾親帶故,抹不開面子。比如秦穆公的老婆是晉獻公的女兒,而晉獻公之子晉文公又娶了秦穆公女兒做老婆,這就是歷史上的“秦晉之好”。諸侯國君,無論姓姬、姓媯還是姓姜,大抵彼此姻親,血肉相連,又幾乎清一色是王室一脈,或與王室有著割舍不掉的血親。 這種平衡被晉國打破,標志事件是晉國六卿相互傾軋,韓、趙、魏三家分晉成功,并得到周天子的承認。 與王室并無血脈關系的三家大夫瓜分晉國,又得到周天子承認,這是禮樂制度所能忍受的極限。此事一出,天下震驚,時人的三觀被完全顛覆,接踵而至的就是田氏代齊,也被周室追認。 無論是三家分晉,還是田氏代齊,我們完全可以想象,僅有彈丸之地的周天子在諸侯強權面前是多么的無助與無奈。 政治權力的非世襲更替,從根本上改變了諸侯君主之間的血緣結構。既然不是血親,再發生爭執時,諸侯就可不顧面子,不顧里子,往死里打了。 這就是戰國時代:沒有愛恨情仇,只有生死存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