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一般來說,呲蟲啉的使用形態通常有兩種: 中間體粉末和膠餌。 其中中間體粉末大多用在農業領域,量大、覆蓋面廣,但是單位體積的殺蟲效率相對有限。 畢竟殺蟲效率和成本是直接掛鉤的,農業領域這四個字說開了其實就是耕地或者果林,少則兩三畝,多則成百上千畝。 真要是購買那種高效殺蟲劑,農戶們的收入都不夠打藥的錢呢。 而除了中間體粉末外,生活領域常用的呲蟲啉大多都是膠餌,也就是高規格高濃度的聚合殺蟲藥。 比如拜耳的拜滅士,理論上0.2克就殺死五十頭以上的蟑螂。 三代呲蟲啉尚且如此,徐云他們研發出的五代呲蟲啉就更別說了。 150毫升的水是150克,五代呲蟲啉膠餌的密度要比水大不少,兩管150毫升注射器容納的膠餌加起來大概有七百克左右,也就是每管七兩。 這種量的膠餌抹墻...... 列位可以簡單想象一下是啥概念。 更關鍵的是,由于科大的地理位置在廬州市區,所以整個校區的排水設施必然是自內向外的分布。 其中位于東區邊緣的14號樓,便是一個匯聚了校內多個排污管道的大型出口節點,周遭蟑螂的數量要遠比其他區域多上數倍...... 因此整個事態的嚴重性,要遠遠的高于常禮成在宿舍內所看到的情況。 ........ 當徐云趕到14號樓的時候,整棟宿舍附近已經圍滿了大量從附近宿舍趕來的圍觀黨,并且很有默契的與14號樓保持了三四十米的有效距離。 “麻煩讓一讓,我是應物的助教,謝謝哈......” 徐云有些費力的從圍觀人群中鉆出,只見此時場地中央——也就是宿舍樓大門外的空地上,正站著幾位宿管以及值夜趕來的巡視人員。 通過他們手中的強光手電,可以隱約看到極其嚇人的一幕: 住過宿舍的同學應該都知道。 每棟宿舍樓通常都會根據建筑規模,在外部鋪設三到五條不等、直徑十五厘米左右的白色下水管道,位置大多在兩間宿舍交接的墻壁之間。 只見此時此刻,正有無數的蟑螂沿著著幾條下水管道的外壁,從下往上緩緩攀爬著。 接著在三樓樓沿左轉,通過一道樓梯拐角的窗戶爬進四樓...... 剩下的部分則干脆從一樓的大門涌入,密密麻麻的奔向四樓。 當然了,有進肯定也有出。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