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院長辦公室內。 看著一臉意外的田良偉,徐云沉吟了幾秒鐘,決定低調一點為好: “沒錯,其實一開始我也只是打算嘗試突破第四代吡蟲啉而已,但巧合之下突然想到了兩個同性間還需要一個雌性做二輪傳播,可能導致覆蓋率腰斬的情況出現。 加上第四代的殺蟲效率我也不太滿意,就想試著能不能沖沖第五代的關卡,畢竟最關鍵的第四代壁壘已經被突破了嘛。 沒想到做了兩天分工研究,兩邊都有了突破,接下來只要把誘體對接合成就行了。” 徐云將第五代的思路推給了研發過程中產生的靈感,這種解釋比起‘我一開始就準備突破第五代’顯然要好接受的多,屬于一種二次衍生的范疇。 畢竟俗話說得好,實踐出靈感嘛。 比如有的設計師在設計圖繪制到一半的時候突然靈感爆發,最后設計出了一座經典建筑,類似的例子閉著眼睛都能找到一堆。 羽翼尚未豐滿之際,沒必要太過跳脫,反正課題組目前的成果已經夠維持自己的人設了。 而在徐云對面,此時的田良偉聞言抿嘴不語,面露思色。 實話實說。 單談吡蟲啉的成果,他倒不至于太過失態,畢竟里外里不過一種煙堿類殺蟲劑而已,他作為堂堂工程院院士,百人計劃的一員,眼界自然高的很。 欣喜肯定有,但決不至于震撼。 真正令他意外的其實不是成果本身,而是徐云在這次研究中展現出的天賦和思路。 別看整個組課題一共有七個人,但按照實驗報告上的情況,課題組真正的核心成員就只有徐云和裘生,貢獻徐云八裘生二的樣子。 剩余的任永存也好周佩瑤也罷,換成其他成績差不多的研一研二,都不會對結果產生任何滯后的影響。 看著面前的徐云,田良偉忽然想到了物理學院的陸朝陽。 這位中科大最年輕的正高教授,當初也是在博士階段以第一作者的身份,首次觀測到單電子自旋的實時量子躍遷和非破壞性測量,并且發表在了nature期刊上。(非杜撰,真事) 兩人都是一樣的天賦異稟,但真要比較的話...... 田良偉微微搖了搖頭: 陸朝陽當初的發現為基于自旋的量子計算方案解決了一個基礎性難題,徐云的五代吡蟲啉恐怕還不夠與他相比。 五代吡蟲啉的價值主要在于商業,學術界的地位就相對沒那么高了。 但縱使如此,這也是一件非常難得的成就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