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壁下譯叢》-《譯文序跋集》
第(1/3)頁
小引
這是一本雜集三四年來所譯關于文藝論說的書,有為熟人催促,譯以塞責的,有閑坐無事,自己譯來消遣的。這回匯印成書,于內容也未加挑選,倘有曾在報章上登載而這里卻沒有的,那是因為自己失掉了稿子或印本。
書中的各論文,也并非各時代的各名作。想翻譯一點外國作品,被限制之處非常多。首先是書,住在雖然大都市,而新書卻極難得的地方,見聞決不能廣。其次是時間,總因許多雜務,每天只能分割僅少的時光來閱讀;加以自己常有避難就易之心,一遇工作繁重,譯時費力,或豫料讀者也大約要覺得艱深討厭的,便放下了。
這回編完一看,只有二十五篇,曾在各種期刊上發表過的是三分之二。作者十人,除俄國的開培爾外,都是日本人。
這里也不及歷舉他們的事跡,只想聲明一句:其中惟島崎藤村,有島武郎,武者小路實篤三位,是兼從事于創作的。
就排列而言,上面的三分之二——紹介西洋文藝思潮的文字不在內——凡主張的文章都依照著較舊的論據,連《新時代與文藝》這一個新題目,也還是屬于這一流。近一年來中國應著“革命文學”的呼聲而起的許多論文,就還未能啄破這一層老殼,甚至于踏了“文學是宣傳”的梯子而爬進唯心的城堡里去了。看這些篇,是很可以借鏡的。
后面的三分之一總算和新興文藝有關。片上伸教授雖然死后又很有了非難的人,但我總愛他的主張堅實而熱烈。在這里還編進一點和有島武郎的論爭,可以看看固守本階級和相反的兩派的主意之所在。末一篇不過是紹介,那時有三四種譯本先后發表,所以這就擱下了,現在仍附之卷末。
因為并不是一時翻譯的,到現在,原書大半已經都不在手頭了,當編印時,就無從一一復勘;但倘有錯誤,自然還是譯者的責任,甘受彈糾,決無異言。又,去年“革命文學家”群起而努力于“宣傳”我的個人瑣事的時候,曾說我要譯一部論文。那倒是真的,就是這一本,不過并非全部新譯,仍舊是曾經“橫橫直直,發表過的”居大多數,連自己看來,也說不出是怎樣精采的書。但我是向來不想譯世界上已有定評的杰作,附以不朽的,倘讀者從這一本雜書中,于紹介文字得一點參考,于主張文字得一點領會,心愿就十分滿足了。
書面的圖畫,也如書中的文章一樣,是從日本書《先驅藝術叢書》上販來的,原也是書面,沒有署名,不知誰作,但記以志謝。
一千九百二十九年四月二十日,魯迅于上海校畢記。
《西班牙劇壇的將星》譯者附記
因為記得《小說月報》第十四卷載有培那文德的《熱情之花》,所以從《走向十字街頭》譯出這一篇,以供讀者的參考。一九二四年十月三十一日,譯者識。
《小說的瀏覽和選擇》譯者附記
開培爾博士(dr.raphael koeber)是俄籍的日耳曼人,但他在著作中,卻還自承是德國。曾在日本東京帝國大學作講師多年,退職時,學生們為他集印了一本著作以作紀念,名曰《小品》(kleine schriften)。其中有一篇《問和答》,是對自若干人的各種質問,加以答復的。這又是其中的一節,小題目是《論小說的瀏覽》,《我以為最好的小說》。雖然他那意見的根柢是古典底,避世底,但也極有確切中肯的處所,比中國的自以為新的學者們要新得多。現在從深田,久保二氏的譯本譯出,以供青年的參考云。
一九二五年十月十二日,譯者附記。
《盧勃克和伊里納的后來》譯者附記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英山县|
云阳县|
永济市|
佛冈县|
得荣县|
莆田市|
张家川|
佛冈县|
海兴县|
玛曲县|
荔浦县|
泰来县|
贡觉县|
永春县|
平山县|
蓝山县|
彭水|
商水县|
阿鲁科尔沁旗|
无锡市|
普宁市|
台北县|
凤阳县|
江城|
寿阳县|
遂昌县|
北海市|
余庆县|
襄垣县|
平潭县|
南阳市|
中阳县|
吴桥县|
玛多县|
改则县|
攀枝花市|
毕节市|
西华县|
中卫市|
金川县|
赤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