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并且因為這些人都是走投無路而來的,一個個也非常之聽話,輕輕松松的被打亂編組了,沒有鬧出半點事兒來。 同時養活他們也非常簡單,兩稀一干,就足叫所有人都感恩戴德了。 所以,別看島上的人口翻增了好幾倍,可實際上養活他們的耗費比之此前的耗費也只多增長了倍余,秦朗輕輕松松的就承擔了下來。 在繼續大搞建設的同時,還一直在增強水面力量呢。 百十艘大小沙船,還有上千名水手,以及秦朗從流民和郁洲山島上征召來的上千人,攏共兩千出頭,共同組成了郁洲山島的水師力量。 別覺得這船均水手少,中國的硬帆船與西方的軟帆船是兩碼事,在船只的便易操縱和駕駛人員上頭,硬帆船完爆軟帆船。 當然從船體的堅固和艦炮角度上講,硬帆船同樣會被軟帆船完爆。 彼此的缺陷都十分明顯,秦朗現在不需要追求后者,那是郁洲山島上的造船廠開工之后才需要考慮的事情。 他現在只講一個存在感。 上百艘沙船,浩浩蕩蕩的好大一隊了,那就是牌面。 一艘載重兩千石的沙船,大體上也就二百多噸,十來個人就是滿配了。明早期的遮洋總,一船也不過二十軍。 遮洋總是劉昀從沈家人口中聽到的,秦朗也這才知道明前期時也曾經搞過海運,只是規模比之蒙元時期要小的多了。 秦朗的船隊只有一艘五千石大沙船,兩艘四千石大沙船,其他的多是兩千石和千石的小沙船,兩千來號人足夠用了。 每艘船上都是新老混編雜編,這能最好最快的形成‘戰斗力’。同時也最大可能的避免了水師舟船自主意識的產生。 現在這些沙船就主要是兩個任務,一是從江南運糧食物資,那價格比之淮安更便宜;二是去海上打魚。 靠海吃海么,郁洲山島好幾萬人呢,在現如今這個沒有冷凍倉,也沒有大型養殖基地的時代,想要叫幾萬人都能吃口肉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兒。 打魚便就成了最可靠最有效率的肉食來源。 第(2/3)頁